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孟子并不仅仅将"耻"理解为既已做错事之后的情感反应,他还进一步认为"耻"可以是前瞻性的,它使人狷介自守,因而"耻"就其是"有所不为"的稳定倾向而言也是一种美德。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羞耻感与有所不为都有待一个人主动地推广扩充才能达至"义"。君子的荣辱观正是建立在对于自己固有的高贵的善性的体认之上,从而以修成仁义之德为荣,而不会盲目追随公众舆论。另外,孟子还表达了一种因不如圣人而有的"耻",它激励人日新其德,以圣人为理想进行持续一生的自我转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