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暗恋史     
我想大多数处于情感浮动时期的青少年朋友,都曾对某个异性朋友产生过超越友情的微妙感情吧。我就不例外。而且我可以说得上是属于比较容易移情的那一类,看完下文你就明白了。刚上初中时,还不黯世事的我就已对班里的一位男孩产生了好感。用那时的话说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喜欢他,喜欢和他玩,和他开玩笑。”那时候在班里他算不上高大英俊,但挺好看,属于较秀气斯文的类型。留着一个中分头,穿戴得整整齐齐,连说话都是男低音,又有个好脾气。现在想来可能是那时觉得男孩的性格与我相似,和班里其他男孩相比又没  相似文献   
2.
佛教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激  郑草风  肖永明 《法音》2005,(1):21-26
在东方美术范围内,佛教美术实占主要之地位。故欲鉴赏东方美术者,必须对佛教美术先有相当之理解。今就其起源、流变、传播、特质及价值,作一简要之阐述,以备参考。佛教美术之起源佛教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发生于印度,当时印度思想界百家竞起,但有一共同目标,即趋向于“人生的究竟”之寻究。因印度地处亚热带,万物发育至速,生灭无常,触处可感,故易有解脱——即超越现世的思想之发生。此类思想不外两种归趣:一、乐观者主纵欲,二、悲观者主苦行,但均违背人性。时有释迦族悉达多(一切义成之意)主张不偏著苦乐之中道,其后悟道,称为佛陀(觉者),亦曰释…  相似文献   
3.
款待生活     
正拆穿一则笨拙的谎言并不难,但人们对尴尬的心领神会同样精准,于是,明知欺骗,往往还会各自讳莫如深:生活中应用的美学,从来不是真相,而是自由与舒服。我们会发现,磅礴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乘势而来,有一种醒目的光澎湃环绕;然而,即便是平素寻常的人,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之间,精巧玲珑,虽不华丽堂皇,却也尽得体面。  相似文献   
4.
光和盐     
小时候听妈妈说,做人要像盐那样,溶化自己腌咸别人,做腌人的盐。 上学后听老师讲,做人要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做照人的光。 我听懂妈妈说的,不明白老师讲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熔化、燃烧。  相似文献   
5.
眼睛越位     
“眼睛越位”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还山的“说法”。有一次,他回故里,接受当地电视台记者采访,在回答关于“什么是男子汉精神”问题时,发表了一番论说眼睛位置的妙语。  相似文献   
6.
正记忆有时是不可依仗的。以为根深蒂固已然牢记的,却未能在记忆里永垂,倒是那些缺席与错肩,历久弥新,余音回绕。如约而至的,未必能够一一铭记;倒是误期失约的,挂了久久的怀。比起成功,更加镂心刻骨的或是失败的一记重拳。如同一匹华丽的锦帛,跳了针,让人  相似文献   
7.
不就方圆     
正吴冠中曾说,想出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  相似文献   
8.
正冬深,夜归人群的熙攘往来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女人,穿戴严实,难掩一日劳作后的疲惫。她的一只手捧着一束百合,那团白,如月华,又如清辉,暮色中惊人眼目。借着那团皎白,女人的眉目也明晰起来:那是一副波平浪静的面孔,有过岁月深耕过的痕迹,却无惧无畏,万山如夷。即便被生活覆以困顿与劳  相似文献   
9.
执者失之     
正被人如此告知,对待看似无从下手的工作,那就一门朴朴素素的心思,为小行易,做着做着就做出了心得,在此之前,想再多也无益于事。千头万绪的一捆密麻,一旦流淌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初生的秩序,像流水不囿于溪,有了渐行渐远的奔流,于是行宽流深。误入绝境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袖手如梭,援臂却难有三两。  相似文献   
10.
宜与忌     
正可以说,阐明人生哲学最简练且安全的两个字当属:宜与忌,既知明朗所向,又悉禁忌所在。前者于己有益,后者与人无害。合"宜",无疑已经成为一则人际处世的"金科玉律"——知进退,明轻重,懂刚柔,有分寸。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明白,通透,其实就是强烈的清醒。进有限,退有度;得不过喜,失不过悲。这种通透不是忍无可忍之时,无须再忍的义胆侠肝,也非一忍再忍的心宽胸阔,而是准确的判断和适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