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宽容原则的解释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 ,宽容原则认为 ,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 ,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 :他们是理性的存在 ,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 ,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 ,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著述中指出 ,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宽容” ,而在他的思想中与这个论点相关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论点是应当“尽量完善”一致的信念。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大多数”的一致性、而是“正当的”一致性来理解他人。而在认识到不仅应当尽…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有关戴维森的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rity)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中西语言和哲学的比较,我们试图探究此一原则是否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3.
一、判教与判准的问题当一个原创性的思想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之后,如果有后来者加以继承发展,绵延不断地传下去,往往便会形成一个思想文化传统。尽管后来的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已有所变异,但由于这套独特的思想内部有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又或可以用以回应新时代的问题,甚或可以付诸社会实践,于是一些后来的思想家便可能会用新时代的语言来重新诠释旧说,又或从另一新角度考察旧问题,从而引出新问题及新思想来。这无疑是历史上大多数思想文化传统的一项共同特征:继往以开来。在一个思想文化传统的内部,往往会有一些自称是…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孔子有一些道德概念可被发展成心性论,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论。又如孟子有一些有关心性的论旨,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形上学。寻求“了义”或“本义”除了掌握经典传统中的理论基型(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论旨)之外,也要确定某一被诠释的经典所包含的理论或可被理论化的论说是否经过诠释后满足一些理性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内部融贯性”、“架内指涉的相应性”及“完备性”等,其中“内部融贯性”更是掌握“了义”或判别有效诠释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必要条件。经由此一判准,我们往往可以判定某一经典被诠释为包含某一理论之说法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理论(的理性)重建及理论(的典范)转移的问题。本文分别以僧肇的《物不迁论》、张载的“理气论”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这三个中国哲学史上三次经典诠释的个例,来说明违反“内部融贯性”而产生理论转移或歧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