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汉代的一种选官方式,"以赀为郎"常被认为是因家资丰厚而得官或因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资财而得官,这其实都是误解。通过对"赀"字及相关文献用字记录职能的考察,以及对《六研斋笔记》和《万历野获编》相关论述及其论者的考证,可知"以赀为郎"是汉代士人通过"訾算"技能入仕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春秋是崇尚评论的时代,《左传》、《国语》、《春秋事语》等文献大量记载了春秋时人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和对政事的议论。就评论的性质而言,有事后的评价,也有事前的预言。评论主体较为广泛,既有卿、大夫,也有地位较低的国人和舆人。《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等形式发表的议论,实际上是史官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的补充记载。世袭制度松动,人才选拨和任用充满不确定性,为评议之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空间。贵族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私学教育的兴起,为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通过舆论的力量获取理想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前提条件。"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是春秋好论之风形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3.
问对体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重要文类,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君臣问对,君士问对,师徒问对.君臣问对大量存在于《管子》中,其内容包括君向臣问政、问德以及具体治国方略.从文化渊源上说,君臣问对是战国咨议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