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本文根据存世的敦煌写本《盂兰盆文》,分析了唐五代时期敦煌举办盂兰盆斋之时斋文的名称、性质及其所依据的经典版本。《盂兰盆文》作为盂兰盆斋仪轨中的一部分,不仅涉及佛教内容,更与荐亡追福、丧葬习俗、密教、汉藏佛教交流等关系密切,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历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赵永乐  何莹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88-1797
国内外的心理学者对暴力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随着一般学习模型的出现, 电子游戏的积极影响研究开始兴起, 同时也产生了对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的激烈争议。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研究未能与真实社会情境结合, 研究设计与方法存在异议, 研究范围狭窄, 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等。将研究领域扩展至电子游戏积极影响方面, 以及大范围的纵向研究将是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和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儒教与道教》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是社会学中国研究的首部重要著作。本文从韦伯阅读史的资料入手,以发生学的视角梳理其思想框架:首先,在汉学史的视域下,理解韦伯接续的思想传统,梳理《儒教与道教》中所体现的学术风貌,揭示德、法、英、美、俄等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何构成了韦伯研究的起点;其次,对于汉学资料的局限,韦伯有所反思,并创造性地关注、引用了当时新一代中国学人的工作;最后,韦伯的洞察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他的一般社会学的理论见解,从韦伯著述史的角度来看,韦伯中国研究是其社会行动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并指向一条有可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中国研究的路线,即立足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对话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