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这些年来算命风甚盛,据我的观察算命的大抵有三类人。 一是文化水平低的。此类人有官员、企业家、教师。虽是管人的人,可是科技知识太差了,连有神没神都分不清,都信着命由天定,上有神明。于是要升官的、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唐镜的花鸟纹样有我们值得关注和借鉴之处,本文从花鸟纹样的造型、结构和造意三个方面分析了唐镜花鸟纹的美学特征,希望能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创造既有时代感又富有民族性的花鸟纹样。  相似文献   
4.
一华严宗以闡揚《华严經》而得名。《华严經》譯于东晋义熙年中(約五世纪初年),当时由佛陀跋陀罗譯出60卷本。早在80卷本之前东汉末年三国以来已先后譯出过《华严经》的有关部分佛教經典。60卷本譯出后,曾有許多僧人講述傳播《华严經》,但沒有华严宗。《华严經》是后期印度佛教中“有宗”这一派的重要經典之一。佛教各种大部头的經典都是先有短篇的宗教故事或长詩(偈頌),經过佛教徒多年的講授和补充最后才編成为一部大書的?痘辖洝肪褪且徊孔芗啤T凇痘暇分熬陀性S多短篇,或卷数较少的零星譯本。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里最近又有一个贪官垮台了,此前他家中供神,办公室的里间供神,电香火日夜像鬼火一样烧着,到哪儿都算命打卦,身边还豢养个《易经》大师兼风水大师,每逢出门必定得摇一卦,自己的名字改来改去。我和他很熟,屡次告诉他千万别信鬼神、天命,凡信者都是愚昧和软弱。但是他坚定地认为:一切都是天命,人没有任何力量。这次他倒了,我到看守所去看他,我说:你那么虔诚地求神拜神,为什么神不能保佑你?他喟然长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哪,这回我更信神了,去年有个大师给我算命卜卦,说我今年有灾,我没有在意,原因在我呀!看来他是至死不悟了。其实,他…  相似文献   
6.
7.
梁志刚 《美与时代》2003,(10):68-69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特征:前斯诗境雄党壮阔、明朗奇丽,后期诗境空灵清幽、宁静超逸。本文个人成分通过对其作品、时代、社会、家庭、经历、思想等诸方面的分析和探索,以求得根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自小生长在山里,在城市兜兜转转后又回到自然,85后青年潘锐与花草打交道,竟靠经营苔藓微景观成了大众眼中的网红。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潘锐很小外出打工,每次都是端盘刷碗、当厨师、送货、卖锅炉、理发等低端职业;17岁去杭州游玩,碰巧看到花店招人,想到轻松包食宿,就做了送花工,每天同花打交道,逐渐做到了花艺造型总监,也开启了与植物最初的缘分。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一个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初春,当著名青年佛画家汤黎健先生皈依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时,大师身着崭新袈裟,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你就叫‘觉一’吧。”许是因缘所至,那一天,师父兴致极高,他娓娓地解释道:“弟子中尚无‘觉一’者。一可以是最小,也可以是最大;一切从头开始,九九归一。”言毕,即铺纸提笔,赐新收弟子对联一幅:“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  相似文献   
10.
欧亚草原在历史上留存的艺术品数量多而类型丰富,其中"鹿"型艺术品不仅因其数量多,更因其代表了一定的草原游牧文化、族群审美特征、时代特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其空间维度、造型类别、表现手法、装饰纹样来源的解读,了解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左右在欧亚草原上生活的族群不仅能创造出多维度、装饰性极强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能使作品体现出带有节奏感、张力和动态纹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