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3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7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姑息治疗在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实施临终关怀、给予病人及其家属全面周到的照顾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台湾,已为姑息治疗立法并实施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项法律本身及其细则、附件等配套文件使姑息治疗更加规范可行。研究规范的姑息治疗及台湾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姑息治疗的理念,帮助发展大陆同道构建有效实用的...  相似文献   
912.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913.
实验采用投射的方法,利用图片和问题材料,考察了128名本科生对物、事、人的社会判断偏差的分化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社会判断内在的宽大效应存在局限性,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受到所介入的人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分化现象;2)对物与事的评价中,突出了对性别判断标准的差异;3)在社会人的对比中,容貌、性别、背景在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社会判断出现偏差分化。  相似文献   
914.
陈满琪  方平  姜媛 《心理学探新》2011,31(5):428-433
晚正成分能够反映不同效价和不同唤醒度的情绪。作为后悔的一种现象,作为效应是否与晚正成分具有关联是研究关心的问题。采用运气轮博弈的范式,记录与分析被试在“做”与“不做”决策下的ERPs。研究发现,决策结果的正误显著影响了FRN、P300和LPC的波幅大小。作为类别对FRN、P300和LPC波幅的影响受到不同决策结果的影响,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作为类别对FRN、P300和LPC波幅不产生影响,而在决策错误的条件下,作为类别对FRN、P300和LPC波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效应不仅影响了FRN、P300的波幅,同时也影响了LPC的波幅,将来研究应进一步探明晚正成分与后悔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15.
方差分析的统计检验力和效果大小的常用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用方差分析统计检验力和效果大小进行估计的几种不同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916.
该研究采用基于双重任务的实验研究范式,采用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知觉和语义两种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对前瞻记忆TA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对前瞻记忆绩效的TAP效应有显著影响。当进行中任务为知觉加工时,前瞻记忆任务的绩效存在显著的TAP效应;当进行中任务为语义加工时,前瞻记忆任务绩效的TAP效应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917.
The experience of agency refers to the feeling that we control our own actions, and through them the outside world. In many contexts, sense of agency has strong implications for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example, a sense of agency may allow people to choos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ctions, either immediately, or on subsequent occasions through learning about the mor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operant a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for action outcomes using the intentional binding effect (Haggard, Clark, & Kalogeras, 2002) as an implicit, quantitative measure related to sense of agency. We studied the time at which people perceived simple manual 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when these actions were embedded in scenarios where their actions had un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that could be either moral or merely economic. We found an enhanced binding of effects back towards the actions that caused them, implying an enhanced sense of agency, in moral compared to non-moral contexts. We also found stronger binding for effects with severely negative, compared to moderately negative, values. A tight temporal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on and effect may be a low-level phenomenal marker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918.
Five experiments explored how source reliability influences people’s tendency to rate statements as more credible when they were encountered earlier (the truth effect). Undergraduates read statements from one reliable source and one unreliable source. Statements read multiple times were perceived as more valid and were more often correctly identified on a general knowledge test than statements read once or not at all. This occurred at varying retention intervals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riginated from a reliable or unreliable source, when people had little memory for the statements themselves or their source, and when the discredi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urces came either before or after reading the facts. While repetition aided recognition and source accuracy, both were unaffected b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urce. Consistent with the 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 familiarity may create an illusion of truth for statements when people lack source-specifying cues, especially cues regard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urce.  相似文献   
919.
情绪与工作记忆的关系问题是情绪和认知研究领域中的子课题。根据加工效能理论, 负性情绪, 特别是焦虑对认知的影响通常被看作是通过影响工作记忆来完成的。因此, 探讨负性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工作记忆, 将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情绪与认知的理论, 为心境障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干预提供依据, 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 系统地考察了情绪和工作记忆三个子成分(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及中央执行器)间的关系。本论文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入手, 将脑成像、电生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 将时间动态研究与空间定位研究相结合, 为情绪和工作记忆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提供独到的证据, 验证且发展了情绪和认知关系的奠基理论—— 加工效能理论。  相似文献   
920.
情绪记忆研究最近一致发现了情绪记忆权衡效应,即人们对情绪事件的中心或核心特征的记忆增强,而对情绪事件的周围或背景特征的记忆受损.该效应证明情绪记忆具有选择性,情绪唤醒可以诱发出多种记忆选择性效应,并具有相当强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受较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关理论逐步深入地阐述了该效应发生的可能机制,该效应在注意分配、编码以及编码后加工上的行为证据不断积累,但相关神经机制研究十分缺乏.未来研究应重视该效应的神经与遗传机制以及探讨面孔情绪诱发的记忆权衡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