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0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6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全球老龄化浪潮正在来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第六次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集,运用39887个全球成年样本对全球人口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进行检验,并探究年龄通过共情关怀和人际信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年龄显著正向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共情关怀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人际信任在年龄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考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22.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过程中,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长效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医患信任视角,聚焦制度信任、人际信任、群际信任等层面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面临的医患信任困境。提出了完善签约激励和监管机制,稳固制度信任;提高履约能力,促进人际信任;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增进群际信任等优化路径。揭示了医患信任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推动分级诊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223.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在控制客观风险高低的同时,分别对刺激—反应一致性、任务转换和工作记忆负载进行操纵。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在反应时上表现出差异,刺激—反应一致条件下被试做出信任的反应时更快;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在信任率上表现出差异,不转换条件和低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被试的信任率更高。结果表明,抑制控制主要影响反应组织过程,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则会影响个体的信任决策过程。此外,客观风险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表现出跨情境一致性,低风险条件下信任率更高。 相似文献
224.
由于政府信任概念的复杂性及其评价的敏感性,传统一般化的政府信任的测量难以避免评价尺度偏差或社会期望偏差。研究对647名浙江省居民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分析,运用虚拟情境锚定法校正偏差,从而探究民众对基层政府信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使用“虚拟情境锚定法”后,“信任”和“完全信任”的总比例为33.54%,较校正前降低了36.01%,即验证了评价尺度偏差与社会期望偏差的存在。(2)校正后的民众基层政府信任水平下降,但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3)民众的基层政府信任水平受到年龄、月收入水平、政治面貌、教育程度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5.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26.
企业社会责任归因是指个体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背后的动机进行主观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与结果, 也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梳理以往研究, 从个体、领导及组织三个层面总结了影响员工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因素, 同时从社会交换和组织认同视角深入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归因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独特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 基于归因理论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形成机制, 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影响, 考察归因对企业社会责任公平启发机制的影响, 并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27.
228.
感知被信任是信任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 下属感知被上司信任对下属自身以及组织整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却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理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研究1、2)与多时间点、多源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 探讨了下属感知被信任的潜在黑暗面。研究结果表明:下属感知被信任会引发下属心理权利感, 进而增加其反生产行为, 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高时, 下属感知被信任通过心理权利感影响其反生产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低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发现了感知被信任的潜在负面影响, 并明确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感知被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辩证的研究视角, 同时也扩展了心理权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29.
采用249对领导与员工的配对数据,考察了威权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以及情感信任的中介作用和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威权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有正向影响;(2)员工对上司的情感信任在威权领导与沉默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员工权力距离导向对威权领导与情感信任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权力距离导向越高,威权领导对情感信任的影响越低;(4)进一步地,权力距离导向还调节着情感信任对威权领导与沉默行为的中介效应,即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30.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