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11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s that show that participants rely on both emotion and reason in moral judgments. Experiment 1 showed that when participants were primed to communicate feelings, they provided emotive justifications not only for personal dilemmas, e.g., pushing a man from a bridge that will result in his death but save the lives of five others, but also for impersonal dilemmas, e.g., hitting a switch on a runaway train that will result in the death of one man but save the lives of five others; when they were primed to communicate thoughts, they provided non-emotive justifications for both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dilemmas. Experiment 2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read about a protagonist's emotions more quickly when the protagonist was faced with a personal dilemma than an impersonal one, but they read about the protagonist's decision to act or not act equally quickly for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dilemmas. 相似文献
872.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single function dual process theory is a more credible psychological account of non-monotonicity in human conditional reasoning than recent attempts to apply logic programming (LP) approach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these data. LP is introduced and among other critiques,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psychologically unrealistic in a similar way to hash coding in the classicism vs. connectionism debate. Second, it is argued that causal Bayes net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modelling probabilistic conditional inference in System 2 that can deal with patterns of inference LP cannot. Third, we offer some speculations on how the cognitive system may avoid problems for System 1 identified by Fodor in 1983. We conclude that while many problems remain, the probabilistic single function dual processing theory is to be preferred over LP as an account of the non-monotonicity of human reasoning. 相似文献
873.
Wynne的简约模型是基于动物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假设:个体的传递性关系推理是通过运用刺激的强化值来表征顺序信息,并比较所呈现刺激之间强化值的差异来实现的。研究文献证实简约模型能够说明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中所发现的大多数标准化效应,因此其被视为迄今解释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最经济的模型。但该模型将人类高级认知活动采用动物的机械学习方式来解释的还原论倾向是值得商榷的,它所探讨的传递性行为是否是“真传递性关系推理”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74.
875.
876.
877.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78.
879.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880.
推理是人类高级认知过程的一种,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将其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个方面。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与之相对的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心理推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单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本质上是同一个认知过程,以单过程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推理模型称为单维模型;另一种是双过程理论,认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启发和分析过程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多关注推理的时间进程,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各自理论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