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6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雅琼  耿海燕 《心理科学》2005,28(5):1179-1181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使用DRM范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脑损伤病人以及正常人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可能和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有着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脑机制;颞叶中部和额叶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十分重要,并且它们各自的作用似乎都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02.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现代哲学》2004,(1):75-80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相似文献   
103.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4,27(2):434-437
内隐学习自提出以来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近40年内隐学习领域的研究在本质上都基于几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和实验逻辑。本文拟对这些代表性的内隐学习研究方法做系统的介绍和归纳。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改进的flanker范式,探讨了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并考察了匹配刺激出现概率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影响社会分类的调节作用。实验一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激活后,按性别分类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按年龄分类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二表明,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80%时和50%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当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20%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与该刻板印象对应的社会分类有显著的影响,对与该刻板印象无关社会分类不会产生影响。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受匹配刺激出现概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5.
The major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formance measures derived from a Hick reaction time task and general intelligence (psychometric g). Participants were 130 male and 130 female younger adults (mean age: 24.6 year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individual levels of intelligence. Results from structural-equation modelling analyse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the notion of a general speed factor underlying psychometric g. A much more sufficient model is provid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median reaction time (RTmd)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reaction time (RTSD), though highly correlated, reflect two distinct sources of variance for psychometric g. While ag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Tmd, no such relationship could be established for RTSD.  相似文献   
106.
后见之明偏差是一种人类认知自我中心。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应用价值更不容低估。研究1采用回忆型和假定型研究范式考察听觉领域是否存在后见之明偏差;研究2采用回忆型研究范式,从需要角度考察奖励性动机对去除听觉后见之明偏差的作用。研究发现:听觉领域存在后见之明偏差;两种研究范式的后见之明偏差不存在差异;奖励性动机并不能消除听觉后见之明偏差。  相似文献   
107.
陈广耀  张维  陈庆  赵雪汝  何先友 《心理学报》2014,46(10):1426-1441
探讨类别型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如“裙子不是蓝色的”)的动态表征过程。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仅给被试提供“与事件备择选项一致的图片” (红色裙子)和“含有否定标签的与事件否定状态一致的图片” (含有否定标签的蓝色裙子); 实验3同时提供以上两种选项。结果发现:3个实验中被试在早期均对“与事件否定状态一致的图片”注视概率更高, 在晚期阶段, 实验1仅对“与事件备择选项一致的图片” 注视概率更高, 实验2和实验3均仅对“含有否定标签的与事件否定状态一致的图片”注视概率更高, 并且选择为事件的最终状态; 实验4的评定结果表明, 当被试有充裕时间完成任务时, 37名评定者中有30名选择“与事件备择选项一致的图片”为事件的最终状态。4个实验的结果为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和抑制假设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08.
自我调控泛指目标-导向行为, 是自我的核心功能之一。最近十几年有研究者将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的概念引入到对自我调控的研究中, 结果发现, 自我调控与WMC依赖的是共同的资源, WMC在注意调控、思维抑制、情绪调节以及冲动抑制等自我调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社会、认知和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进一步探究自我调控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09.
张晓斌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9):1189-1201
从个体建构研究视角出发, 考察了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实验一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发现, 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 且等于前二者之和; 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 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二基于同时呈现范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 更精确地探讨了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信息提取过程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 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即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提取阶段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 证实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以社会类别信息提取为目的的面孔知觉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0.
Changes in migrants' backgrounds and societies sending and receiving migrants might increase adaptation issues and reduce retention. To enhance migrants' well‐being/health and their likelihood of staying it is necessar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experiences, interpretations and actions of German migrant couples to New Zealand throughout the whole migration process to identify these factors. In depth, episodic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four couples who decided to stay in New Zealand and four couples who decided to return to Germany. Interview data were complemented wi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the pre‐migration experiences, interpretations and actions of German migrants to New Zealand influenced their establishment,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actions and consequently adaptation, well‐being/health and the decision whether to stay in New Zealand or to return to Germany. The findings illuminat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migration experiences, interpretations and actions throughout the migration process. The paper offers some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 identified barriers to successfu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host societi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