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9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illiam L. Atkins 《Zygon》2018,53(2):392-408
As science and religion researchers begin to engage questions of mental health, mindfulness may prove to be a fruitful area of investigation. However, quantifying the physical effects of mindfulness on the brain is difficult because mindfulness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ment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or, the mind/body problem. One system of understanding which may aid science and religion scholars in the pursuit of mindfulness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ithin TCM, heart Qi manages the body's present connection to time and space. If the “being in the moment” is disrupted, then the heart Qi is blocked and mental illness or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ccur. Succinctly, within TCM, mindfulness is understood as a nonphysical phenomenon (Qi) which directly affects physical systems, resulting in empirical data. This is tracked and treated through the TCM understanding of Qi. The TCM view of Qi in mental health may therefore provide a helpful new paradigm to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mindfulness and the human brain.  相似文献   
42.

介绍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应用关注、再现、反思、归属等叙事医学实践,关注老年患者主体性,发现疾病背后的故事,弥合医患视域差异,帮助老年患者及家属正视死亡教育。间接反思提升老年医学科医患沟通品质。直接反思助力医务人员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完善工作范式,提升工作品质。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实践帮助医务人员从老年患者生命病痛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善待生命,帮助医护人员化解医患沟通困境,优化医患关系生态,全方位维护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43.

以叙事医学工具反思性写作为切入点,首先从医方、患方及外部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医患共同决策所面临的临床实践困境,其次在对反思性写作概念、实践特点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能力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叙事医学伦理对决策困境的作用,最后从促使医方自我反思,避免引导式决策及权威主义;弥合医患视阈差异,达成决策共识;阐明并澄清患者偏好及价值观,促进个体化共同决策;提高患者参与决策意愿,调动参与决策积极性;缓和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共情,促进共同决策良性互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反思性写作对医患共同决策困境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44.
调研我国27种药学和中药学期刊2018年刊发论文中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和福利状况以及期刊稿约中关于动物实验研究的伦理要求。结果发现,23种期刊声明通过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的论文比例低于14%,25种期刊注明动物伦理审批编号的论文比例低于5%,各个期刊声明遵循有关动物使用和操作指南的论文比例均低于10%。部分论文实验动物福利状况的表述不清楚,动物实验所遵循的指南和原则表述不规范;大部分期刊稿约没有对动物实验研究伦理提出明确要求。建议尽快加强相关期刊编辑的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意识,及时完善稿约内容。  相似文献   
45.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已触及众多方向,从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精神卫生,到康复医疗、居家健康支持等都有所进展,也引发了广泛的哲学及伦理思考。在医学哲学视角下,探讨人工智能机器道德主体地位争议、机器使用所产生的多重关系的界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价值判断及信任考量、数据获得性及隐私保护现状。进一步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应用场景下,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的不公平、歧视与风险责任,呼吁建立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和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6.
医案作为叙事文本,可进行故事分析与叙事分析。叙事分析结果能够完善故事分析结果。叙事医学提出的细读方法是医学叙事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为增加医案研读结果的完整度,借鉴叙事医学的细读方法,提出了分析医案“框架”、“形式”、“时间”、“情节”、“意愿”的方法,介绍了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伦理性、主体间性特征等叙事医学概念对医案分析需求的启发。为了便于记录与规范医案叙事分析的过程,设计了医案叙事分析表。本研究丰富了医案研究方法,扩大了叙事医学细读方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47.
叙事医学视阈下《醉花窗医案》中的反思现象,具有明显的“文学多维化”特征,且反思路径具有“多视角”特色。王堉通过汉语言修辞的运用,对文史学典故的援引以及对民俗文学体裁的融合等,实现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医生自身、医生与患者、医患与社会”等各层面的叙事反思。多视角叙事反思的医事路径,主要呈现“医生与患者”视角和“医生与同业医”视角下的多篇典型医案中:前者以“医理共通和医患关系、诊疗依从性、知情同意、转诊及其影响”为路径关键词展开表述;后者聚焦对“妥善处理诊疗分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神灵主义医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医学范式,拥有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信念、方法论体系和解释机制。神灵主义医学已经长期存在,并且在当今世界也广泛存在,这是世界之中的事实,无需争论。站在当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回头看,神灵主义医学之所以能够长期指导人类的医疗实践,有其内在原因。人类的大量自限性疾病,为神灵主义医学的成功提供了广泛的归纳支持。安慰剂效应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神灵主义医学成功的内在可能性。超自然解释,是神灵主义医学治疗失败后,医师给予患者的无助安慰,却为巫医守住了信誉的最后堡垒。  相似文献   
49.
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转型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原因。认为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医学发展模式研究,应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人的生存、生活环境等相关条件,纳入视野之中,这正表现出生态医学模式的价值基础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以生态医学模式引领未来医学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50.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是广大民众的共识和愿望,但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困境。资本垄断医学导致道德沦丧;技术统治医疗导致伦理缺失;利益吞噬人性导致人性亏损,任何完善的机制、体制、规范也难以完全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德性伦理兴起是化解道德危机的迫切诉求,也是医学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摆脱医学道德危机,不仅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更需要道德与良知的支撑。务必要重视德性伦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让道德的力量唤醒被麻醉的良知,从而超越资本逻辑、超越技术理性、超越自我意识,让现代医学真正为人类健康造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