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篇
  1023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complexities of being a therapist in a maximum security forensic psychiatric hospital, working with patients who have committed acts of serious violence, and who also suffer from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 suggest that profound disturbances in the patient's inner world get played out in triangular disputes between the patient, the therapist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the hospital. I also describe how real events in the life of the institution impact on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and the importance for the therapist of reflection on the ‘other 23 hours’ that the patient lives outside of therapy. Finally, I raise some ethical dilemmas that arise for therapists working in such settings, where the stated therapeutic aim is not only treatment but also the containment and prevention of future violence.  相似文献   
1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ntains an analysis of medicine and pedagog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exuality. These attitudes were studied with the use of a scale of author’s own construction. The scale was used to determine: (1) the nature of respondents’ attitudes towards individual aspects of sexuality including several criteria: quality of life, health, acceptability, and morality; and (2) respondents’ preferences of normative regulations of sexual behaviou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pondents accept love as relatively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ex education (seen as a moral aspect). Students also give positive scores to physical aspects of sexuality, yet the scores are lower. Natural contraception in all its aspects is evaluated positively, whereas artificial contraception is evaluated ambiguously, similarly to masturbation and homosexuality. The fundamental norm in regulating sexual behaviour is the welfare of other human beings, the least important are the teachings of the Church.  相似文献   
113.

“新医科”的建设对于加强中国医学学术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确立了包含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学术评价的医学学术体系分析框架,检索和梳理了美、英、日、德、法五个国家医学的学术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显著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具有教研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严格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多元筹资机制和注重应用的多维评价体系。建议我国医学教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应用为导向的科研经费分配与监管、重视医教产研合作的考核体系,以完善我国医学的学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4.
通过急诊医学的实践,借助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急诊医学中实施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现状,为急诊医学中实施SDM提供参考意见。分析发现,在急诊医疗决策中存在“公地悲剧”“蜈蚣博弈”“博傻理论”等博弈现象。急诊医学中的信息技术滞后、医患对SDM的认知不足、医患信任等因素是影响SDM在急诊医学中实施的重要博弈因素。通过推动急诊医学的信息化建设、SDM理念的普及和技能培训,借助博弈论的方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升互联网作为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的工具作用,有利于SDM在急诊医学的应用推广,从而促进急诊医学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5.

音乐治疗以音乐的各种要素,即节奏、旋律、音色、音高等作为干预手段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影响,是对音乐传统功能之外的拓展。社会工作在实务工作中可以吸纳音乐治疗方法,将之运用到儿童、妇女、老年人、移民等群体,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改善服务对象心理行为问题,协助个体、群体解决具体困难,从而丰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未来,社会工作专业应引入音乐治疗专业人才,在社工机构建立完整音乐治疗流程、体系,结合中国民众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走中国特色音乐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6.

以叙事医学工具反思性写作为切入点,首先从医方、患方及外部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医患共同决策所面临的临床实践困境,其次在对反思性写作概念、实践特点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能力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叙事医学伦理对决策困境的作用,最后从促使医方自我反思,避免引导式决策及权威主义;弥合医患视阈差异,达成决策共识;阐明并澄清患者偏好及价值观,促进个体化共同决策;提高患者参与决策意愿,调动参与决策积极性;缓和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共情,促进共同决策良性互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反思性写作对医患共同决策困境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7.
介绍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应用关注、再现、反思、归属等叙事医学实践,关注老年患者主体性,发现疾病背后的故事,弥合医患视域差异,帮助老年患者及家属正视死亡教育。间接反思提升老年医学科医患沟通品质。直接反思助力医务人员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完善工作范式,提升工作品质。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实践帮助医务人员从老年患者生命病痛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善待生命,帮助医护人员化解医患沟通困境,优化医患关系生态,全方位维护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18.

医学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高度的要求,但医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育。为提升医学生共情能力,研究提出多层次叙事医学教学建设,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即精细阅读与反思性写作,提高医学生的共情和反思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平行班级中,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试验组进行多层次叙事医学教学,对照组常规教学方式,并通过中文版《杰斐逊共情量表》进行两组共情能力比较。结果表明接受多层次叙事医学教学组共情能力优于常规教学组,更有利于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共情管理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9.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是医学的叙事属性之一,与叙事医学关系密切。首先阐述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肯定了主体间性在医学中的积极作用,接着分析了叙事医学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叙事医学如何通过关注、再现和归属以及共情和反思实现主体间性。可以说,实践叙事医学是实现主体间性的有效方式,更有利于达成医患双方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交往,弥合医患分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0.

中国先民对瘟疫的认识复杂而多元,对瘟疫发生的机制并不清晰,且有很多朴素的猜测。在长期实践中,先民们逐渐了解很多香料具有除菌避秽、香化环境的功效。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发达的古代,不少医家推崇香料。各色香料成为防治瘟疫的主要物品,作用独特。香料融入中医中药,被称为香药,发展出了具有治未病功能的中医“香疗法”,丰富了中医理论。历史时期道医与佛医为防治瘟疫做出过很多努力,他们热衷于参与瘟疫治理,积极和民众举办驱逐瘟疫的仪式。宗教瘟疫防治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