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While Kant introduces his critical philosophy in continuity with the experimental tradition begun by Francis Bac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his Copernican revolution places experimental physics outside the bounds of science. Yet scholars have recently contested this view. They argue that in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Kant’s engagement with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vitalism in the 1780s leads to an account of nature’s formative power that returns experimental physics within scientific parameters. Several critics are sceptical of this revised reading. They argue that Kant’s third Critique serves precisely to deflate the epistemological status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thereby protecting science from the threat of vitalism.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Kant’s account of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perimental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generation dilemm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 argue that Kant does not deflate the epistemological status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but rather introduces systematicity to the experimental tradition. By identifying the reflective use of reason to organize laws of experience into a systematic whole, Kant aims to ground experimental inquiry on the secure course of a science, opening a conception of science as a research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62.
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国方 《心理科学》2005,28(3):673-674
为了更新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笔者反思自身单纯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再研究,以加强教学的主体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题深入研究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操作类型,用教育实验法论证该模式的实效,证实该模式更能使学生乐学会学。该研究形成实验教学模式的若干理念,揭示出取得教学效果的内在原理。研究证明:实验教学模式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综合效益,能大幅提高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3.
本文通过对涂阴肺结核及试验性治疗相关概念的分析探讨,结合临床实际,认为试验性治疗不仅有利于涂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也是减少误诊、漏诊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4.
以"经验合作教学"的校本教师培训的新思路为依据,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取初中语文和数学教师共33人,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施以为期8个月的经验合作教学干预,运用教育实验法考察经验合作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效能感、课堂情绪体验、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实验学校教师在一般教育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较实验前有所提高,且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提高量大于一般教育效能感;(2)实验学校教师轻松、愉快、满意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出现频率提高,失望的消极情绪出现频率降低;(3)实验学校教师在学生评价的课堂教学策略与互动、教学信息的总体把握与反馈两个维度的得分较实验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5.
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系曾经是纯粹的哲学问题,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促进了对这一问题的实证视角考察。实证取向认为,意识和无意识同属人类心理的机能,并能够在外在的任务操作中表现出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两者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权衡的特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发生学意义上可能的先后关系。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6.
人们普遍认为情绪会影响推理活动,但长期以来缺乏实证研究的证据。文章总结近年来有关情绪对推理影响研究的实验证据,围绕情绪的两方面因素即情绪状态与情绪信息是否影响逻辑推理的问题,对情绪与推理的关系进行探讨。简要介绍了情绪与推理的理论假设以及其实验范式,主要介绍情绪与推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articipants without extensive training in philosophy (so-called lay people) have difficulties responding consistently when confronted with Robert Nozick’s Experience Machine thought experiment. For example, some of the participants who reject the experience machine for themselves would still advise a stranger to enter the machine permanently. This and similar finding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implicit biases that prevent lay people from making rational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he experience machine is preferable to real life, which might have consequences for one of the strongest objections to philosophical hedonism (the view that pleasure is the only intrinsic value). Against this consequenc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expert philosophers are immune to such biases (the so-called expertise defense). In this paper, I report empirical evidence against this expertise defense.  相似文献   
170.
品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具体指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 也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与幸福感, 缓解抑郁与压力的良好资源。通过实验干预等方法的研究表明, 品格优势对个体(积极体验、身心健康、员工创造力、工作呼唤)和组织(工作绩效、领导力、组织有效性)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 目前品格优势与积极构念的关系研究较多, 而品格优势要素之间及其与才干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 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