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剖析患者投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投 是患者就医过程中与医务人员或医疗单位的利益发生的表现形式,着重剖析了因医疗费用、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等引起的投诉,分析了投诉的目的及管理投诉单位的反应,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对待投诉,减少投诉、避免投诉。  相似文献   
22.
Reviews     
《Zygon》1998,33(3):481-487
Michel Serres Genesis
John Earman Bangs, Crunches, Whimpers, and Shrieks: Singularities and Acausalities in Relativistic Spacetimes
D. Bohm and B. J. Hiley The Undivided Universe: An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相似文献   
23.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4.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5.
奖赏能够影响注意控制,但是关于奖赏历史对注意控制的影响还处于争论之中。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点探测范式,操作了奖赏历史和奖赏额度,考察了奖赏历史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调节作用。实验一结果发现,有奖赏-无奖赏条件下前后阶段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无奖赏-有奖赏条件下有奖赏阶段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奖赏阶段。实验二操作了奖赏额度,结果与实验一一致。整个研究表明,奖赏历史促进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先前奖赏对随后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产生持续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26.
Wolfhart Pannenberg 《Zygon》2001,36(4):799-800
In this statement, the author poses a number of questions that he believes John Polkinghorne left untouched in his response to Pannenberg's article "God as Spirit—and Natural Science." These questions include the role of philosoph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the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 as prior to measure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top-down and bottom-up thinking, and the concept of field.  相似文献   
27.
以往研究表明共情的特点包括自动化与情境依赖性。但是, 有关共情的理论模型与潜在神经机制仍存有争议。为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 研究重点从共情的结构和功能角度逐渐向塑造和调节共情发展。近年来, 有研究者提出自上而下的心理过程与共情调节有关, 特别是共情的目标表征形式, 以及目标的价值权衡。因此, 考虑到共情的目标导向性对于共情的内部构建与外部表现形式的影响, 建议未来研究考虑从自上而下视角考察共情的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28.
One sceptical rejoinder to those who claim that sensory perception is cognitively penetrable is to appeal to the involvement of spatial attention. While the sceptic is correct that some putative cases are accurately deflected in this way, the rejoinder oversimplifies the possible roles that attention might play in relevant contexts. This paper identifies alternative ways that selective attention might play a role in cognitive effects on perception. What emerges is a plausible and well-evidenced mental schema that describes attention-mediated cognitive penetration.  相似文献   
29.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