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5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5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87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泛读与精读之比较研究——内隐记忆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成刚 《心理科学》1997,20(6):541-545
内隐记忆是目前记忆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62名被试对泛读与精读两种不同阅读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泛读更接近内隐记忆,精读更接近外显记忆,为两类记忆系统的划分提供了阅读方面的实验依据。同时也表明,泛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整个测评研究结果,为指导阅读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Pigeons were trained on a pair-comparison task in which left versus right choices were reinforced following different sequences of two center-key stimuli. Choice accuracy was higher when retention intervals occurred after the entire sequence than when they separated the two stimuli comprising it, and this effect occurred independently of whether the initial and terminal stimuli came from the same or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initial stimulus from the prior trial was a source of proactive interference only in groups for which the retention interval separated the two sequence stimuli. By contrast, differential delay-interval behavior was observed only in groups for which the retention interval followed presentation of the entire sequenc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ding processes in delayed discrimina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retention interval, and that response mediation affects retention performances if the reinforced choice can be determined prior to the interval.  相似文献   
23.
A list-learning paradigm was used to study learning and memory of verbal and figurative material in children with right versus left-sided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Thirty-one children with right (n=18), or left (n=13) congenital hemiplegia were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 (n=19). All children had normal intelligence (IQ>80), and were attending standard schools.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two hemiplegic groups were; no epilepsy, no hearing or visual impairments, and a mild to moderate hemipare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material-specific (words and drawings)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recall and serial position effects in children with an early unilateral brain lesion. The left-hemisphere impaired (i.e. right hemiplegia) group showed impaired acquisition for drawings, a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s. There was also a material-specific difference in the serial position effect for all three groups. Learning of words followed the primacy principle, whereas the learning of drawings followed the recency principle. There were no group-differences in delayed-recall (i.e. long-term memory) for either words or drawing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verbal and figurative materials in relation to lesion side and size.  相似文献   
24.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郭力平 《心理学报》1997,30(4):357-36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再从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成分与内隐记忆成分的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记忆倾向。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不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表明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另外发现,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缺损而没有出现内隐记忆缺损。最后就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5.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Ⅱ):任务分离和反应倾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I的基础上,操纵学习时的呈现时间(250ms,500ms,750ms)和注意变量(目标和非目标字),运用任务分离方法及间接证明逻辑,比较了再认测验和整字偏好测验在不同条件下的辨别力(A′)和反应倾向(B″)。结果:(1)双向功能分离的出现表明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存在本质差异。根据“过程纯净”假设,可以推证内隐记忆存在于偏好测验中。此时,匹配比较法的标准未满足。(2)偏好测验中,500ms呈现目标字时,有显著正向启动效应:750ms呈现非目标字时,有显著负向启动效应。(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生时,都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但是前者的报告标准较松宽,而后者的较严格。  相似文献   
26.
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对成人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联想学习”、“图象自由回忆”和“附加联想”三项目,对90例成人(分为青年、老年和老老年组各30例)进行记忆测查和训练,目的为探讨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对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组记忆成绩明显高于老年和老老年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无关联想的年龄差异大于有关联想,作业难度扩大了年龄差异;各年龄组训练后记忆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训练扩大了年龄和作业易难的差异。由此可见,记忆受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三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再次证实了老年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7.
以实验鉴定了常规的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并为客观地计量启动效应,创用了“超意识广度法”、“二次比较法”等.结果发现:(1)如被试数量较少,以不同补笔率为“基线值”所求得的启动效应之间发生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存在;(2)超意识广度法能克服“阈下呈现刺激法”“分散注意法”的不足,为内隐记忆提供有利的识记情境;(3)“二次比较法”能为正常人内隐记忆的存在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证据,并能客观、精确地计量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28.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29.
王吉  许世彤  区英琦 《心理学报》1994,27(3):300-304
用高频电脉冲刺激大鼠乳头体(MB),可一过性抑制由刺激穿通纤维(PP)诱发的海马齿状回(DG)群体锋电位(PS)。训练作业前先刺激MB,导致DG的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LDLTP)的形成显著延缓,相应地延缓了条件性饮水反应的建立。电刺激MB对PP─DGPS的这种抑制作用在训练所产生的PS增大达最高水平时显著减弱,刺激MB对LDLTP的保持及相应地对条件反应的巩固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MB对DGLDLTP的形成有抑制性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徐乐春 《心理学报》1994,27(1):21-27
该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被试自我报告分析及调查访问法,以三个年龄(10岁、14岁、18岁)组学生及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揭示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和精确度及其与动作学习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短时动作记忆容量为“5±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与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相联系;短时动作记忆的精确度与第一次动作练习的准确度相联系。(2)短时动作记忆的容量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3)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被试对于同类动作学习的练习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