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2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16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202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选择/无选法范式, 在两位数加法心算和估算中, 探索高、低数学焦虑个体的算术计算策略运用及其内在机制。行为结果:数学焦虑效应在策略运用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而脑电结果:高数学焦虑个体的N400波幅显著高于低数学焦虑个体; 选择条件中, 估算与心算的数学焦虑效应的N100波幅差异; 无选条件中, 高低数学焦虑个体N1-P2复合波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显著。数学焦虑效应在策略编码(0~250 ms)和策略选择/执行阶段(250 ms之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82.
采用复制法,考察Müller-Lyer错觉条件下,长度加工与时距估计的关系。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实线段和空线段,结果发现,图形的客观长度越长,估计的时距越长;箭头朝向造成的主观长度错觉对时距估计无影响;时距对长度判断的影响较小。实验3进一步操作线段长度和箭杆方向,发现长度错觉不影响时距估计与错觉量的大小无关。研究表明刺激的客观长度与时间在心理表征上存在自动化的联结,也受到刺激、实验方法和时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3.
时间知觉是指对刺激的同时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的认知加工, 表现为时距和时序两个方面。注意机制可以解释实际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差异:注意的增强会延长对时距的估计, 受注意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提早出现。相关的注意理论模型有AGM模型, 系统仿真模型和AUM模型。未来需关注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 进一步推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和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4.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它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同时多动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常与一种或几种精神或非精神障碍相伴发生。以往关于多动症合并症状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合并症状上,缺乏关于其合并症状的系统认识。基于以往研究,文章以多动症合并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其分为前期、同期、后期合并症,并逐一详细介绍。未来应该加强关于多动症患者的纵向研究,以了解症状的发展状况,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多动症。 相似文献
985.
运用动窗与眼动技术考察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符合强印象假设还是场景理论。行为实验结果发现, 关键句和时间词的阅读时间以及探测词的反应时符合强印象假设, 而关键事件的阅读时间和对问题的反应时符合场景理论。眼动实验结果发现, 在时间词区, 总阅读时间、总阅读次数符合场景理论; 对于关键事件, 总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点次数也符合场景理论; 在时间词区以及关键事件上反应早期阶段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上不同条件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总体趋势符合强印象假设。据此, 本研究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986.
987.
跨期选择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的权衡与决策。大量研究证明, 跨期选择中人们存在普遍的时间折扣倾向, 即将未来的价值折扣后与当前价值进行权衡。跨期选择研究不仅与人类心智的起源与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也关系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现实问题。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索跨期选择的本质。一方面, 采用实验室研究法探讨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 以探索:(1) 跨期选择的效价及其与价值数量、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2) 跨期选择中是否存在领域特异性及其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从而:(1) 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时间折扣率的常模; (2) 测量不同类型人群的时间折扣率, 以探讨跨期选择的性质与内涵。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学界对跨期选择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88.
依据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参照国内外已有的相关问卷和量表,提出时间管理问卷的结构。对872份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同时考察了价值观与时间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卷包括6个因子:即规划性、拖延性、时间透视性、自觉控制性、混乱倾向性和抗压性;(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均较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价值观中的垂直个人主义对时间管理倾向中的计划性、自觉控制性和混乱倾向性有显著预测作用;价值观中的垂直集体主义对时间透视和抗压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89.
已有研究发现高权力感会使个体更耐心,更偏好延迟的大奖励。本研究假设高权力感影响耐心也会体现在时间知觉上,并且时间知觉是高权力影响耐心的心理机制。研究通过考察权力感对时间知觉与跨期决策的影响,以及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对此假设进行了检验。实验1通过回忆法启动权力感,检验权力感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2采用角色扮演法启动权力感,考察权力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并检验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相比低权力感,高权力感个体感觉时间过得更快,进而使个体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延迟的大奖励,但权力感并不直接影响跨期决策。研究揭示了权力感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为权力感影响耐心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时间知觉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90.
时间与金钱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决策的两种不同的重要资源。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时, 常常会受到商家广告语和购物环境中所隐含的时间或金钱概念的影响, 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具体而言, 时间与金钱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购前决策、购中决策及购后决策三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双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 产生这种不同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时间与金钱概念启动了个体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和思维定势, 进而影响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决策。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细化时间和金钱概念启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影响; (2)考虑时间与金钱的权衡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3)进一步探究时间和金钱概念的激活对购前决策的不同影响; (4)探讨时间概念与金钱概念对购买决策不同影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