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4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Past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erceived ethnic discrimination (PED)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ldren. Given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e benefits of cross‐ethnic friendship for children's intergroup attitudes, we examined whether cross‐ethnic friendships would attenuate the effects of PED on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within a multi‐ethnic context. Two hundred and forty‐seven South Asian British children (= 11 years) recruited from 37 classrooms completed measures of perceived cross‐ethnic friendship quantity and quality, P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Friendship quality, but not quantity, had direct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A higher quantity of cross‐ethnic friendships moderate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ED on both outcomes. Results suggest that cross‐ethnic friendships are beneficial for South Asian British children by functioning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iscrimination within a multi‐ethnic context.  相似文献   
962.
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 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但是,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 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 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 认知Simon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 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相似文献   
963.
钟翔  王芳  马小丽  杨彬  宋艳 《心理科学》2011,34(6):1379-1384
以往的朝向辨别学习普遍采用真实刺激作为材料,其特异性与迁移性是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该研究以实线和想象线为刺激,采用朝向辨别任务训练被试,系统考察两者朝向辨别学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训练实线和想象线任务的两组被试行为都有显著提高,并且这两种学习效果能部分地彼此迁移,且都能迁移到不同位置。该研究结果提示,不论是想象线的学习还是实线的学习都涉及高级脑区的参与,并且两者的学习有部分共同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964.
以自动化缺陷假说为理论背景,采用系列反应时学习任务,探讨了41名五、六年级的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41名正常儿童的技能自动化能力,通过比较对系列刺激和随机刺激的反应时差异,发现障碍组儿童的反应时虽然普遍长于正常组,但两组儿童都表现出了相同模式的系列学习效应,不支持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技能自动化缺陷假说.  相似文献   
965.
应用OMST在线装配模式,提出自适应分组认知诊断测验(CD-AMGT)。由于知识状态的先决关系是偏序关系,而且构成格(lattice),利用知识状态当前估计值在格中的上下确界对被试真实知识状态的可能范围进行界定,由此装配下一分组,分组中结合PWKL策略或SHE策略进行选题以兼顾诊断精度、效率和安全性。模拟实验表明,CD-AMGT与PWKL、SHE对比,当题目类型丰富时,以分类准确率略微降低为代价,其题库使用均匀性和计算用时均表现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966.
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研究探讨了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认知上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实验一使用同一的“汉字对”刺激材料,三组被试分别进行了字形、字音、字义异/同判断,结果发现反应时和正确反应率均表明,字形、字音、字义认知均与两个大脑半球有关,显示出了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实验二使用“汉字-图形”意义整合判断课题进一步检验了字义认知的“复脑效应”,结果与实验一相同。作者认为,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67.
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两个实验分别采用基于语义的和基于语音的启动范畴判断作业,在不同的SOA条件下,考察低频汉字形、音、义信息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低频汉字字形的激活在先,字音和字义的激活同时进行。低频汉字形、音、义激活的这种顺序不受基于语义还是基于语音的实验任务的影响,但实验任务影响了低频汉字字音、字义激活出现时间的早晚。  相似文献   
968.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Ⅰ)──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四个2×2×2方差设计实验,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偏好判断任务)在形式上进行匹配,考察了汉字的注意因素,测量任务因素和时程因素经过不同组合构成的10种情况,其中测量任务因素的间接测量根据汉字的局部加工(字形、字义、字音)和整体加工(整体特征)分为四种子任务,试图寻找汉字认知范畴里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的处理对所有被试都相同。测验阶段的不同指导语形成不同的测量任务。结果发现了内隐记忆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非注意(目标)汉字,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偏好判断任务后阶段。匹配方法的使用是发现内隐记忆的保证。汉字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9.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2,35(4):862-867
通过直接测量近期和远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间隔的时间知觉及对备选项金额差异和时间间隔的重视程度,以探究跨期选择中偏好反转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强度差异显著,而远期选择中两者的差异不显著;(2)近期和远期选择中,情绪强度差异和时间知觉差异能够预测偏好反转的发生。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反转的情绪激活差异假说和时间知觉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970.
Under a psychophysical trials procedure, pigeons were presented with a red light of one duration followed by a green light of a second duration. Eight geometrically spaced base durations were paired with one of four shorter and four longer durations as the alternate member of a duration pair, with different pairs randomly intermixed. One choice was reinforced if red had lasted longer than green, and a second choice was reinforced if green had lasted longer. Performance was compared when all the base durations and their pair members were included (entire-range condition) or when only the four longest base durations and their comparison durations (restricted-range condition) were used. Discrimination sensitivity decreased for longer duration pairs under both conditions, supporting a memory-based account. Sensitivity was lower under the restricted-range condition. Under both conditions, a bias to report "green as longer" increased as the second green duration increased. Bias changed as a matching function of the green-duration predictiveness of the correct choice. The results are related to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timing and remembering proposed by Stad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