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章在Hong, Chao, Yang & Rosner (2010)的基础上,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继续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认为, 在传统经验主义的视野中, 好的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 从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 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它认为:(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可累加的过程。但是,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们关于理论的看法正在逐渐进入后经验主义时代。它主要持以下观点:(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与概括, 非经验的理论思辨本身也可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3)理论不一定是经验事实中的“发现”, 还可能是心理学家联盟的一种“发明”或“共识”; (4)理论的发展不一定是知识累积式的, 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在这种理论观下, 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判断“好的理论”的唯一或关键的标准, 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相似文献   
92.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生的前因变量, 而探讨其认知发生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建言行为不论是在行为触发机制、过程决策机制还是建议表达机制等三个方面均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发生的认知因素, 该文提出员工建言行为认知发生机制全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3.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李梦姣  陈杰  李新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23-1632
非药物成瘾又称“非物质相关性成瘾”或“行为成瘾”。特征性表现包括对成瘾对象的渴望、受损的冲动控制、对成瘾对象的耐受、撤退反应和高复发率等。目前发现的非药物成瘾类型包括病理性赌博、网络成瘾、购物成瘾、游戏成瘾、性瘾以及贪食等。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在症状学上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且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从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非药物成瘾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家庭研究和双生子研究发现, 男性的病理性赌博和贪食障碍具有中度以上的遗传度。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 单胺能神经递质相关基因, 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和单胺氧化酶A基因等, 与非药物成瘾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 非药物成瘾者脑内负责奖赏,线索加工和冲动控制的神经通路活动性异于正常对照。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入手, 探讨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95.
在社会建构论和分布式认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隐性知识的特点提出了交互式认知理论,目的在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认知机制。交互式认知是指不同知识主体认知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师傅带徒弟和实践社区这是企业管理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两种隐性知识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96.
徐笑含  谢新秀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12,35(6):1338-1342
知觉学习是指知觉能力随着知觉训练或经验逐渐改变的现象。它具有特异性-迁移性,可以根据时程划分为快速学习和慢速学习。知觉学习意味着与知觉直接对应的脑区神经元激活方式的变化,并且与注意有着一定的联系。目前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对于非语词刺激,随着练习,判断目标刺激(例如刺激朝向、游标视敏度)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语词刺激,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可以帮助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提高视觉广度来提高周边视觉的阅读速度。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还有着重大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中央凹视觉缺损的人们提高周边视觉能力,帮助恢复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7.
认知储备是指个体自适应利用神经网络对不断增加的脑损伤进行补偿的能力, 它能显著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当前有关认知储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在认知老化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现有研究尽管已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与认知老化的关系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但在诸如认知储备测量的标准化、认知储备与认知衰退率、认知储备与脑病理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未来研究除应进一步标准化对认知储备的测量, 进而探讨认知储备的病理机制, 还应关注认知储备对老化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98.
语义整合是把当前阅读中新出现的词语与之前的语境进行语义联结以形成连贯表征的过程。在语篇理解中, 很多理论都确定了整合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语义整合是达成语篇连贯的一个关键步骤, 探究其神经机制及影响因素对理解语篇有重要意义。已有的ERP研究表明语篇理解中的语义整合是即时发生的; 已有的fMRI研究和神经震荡的分析提供了参与这一过程的具体脑区和神经网络的证据。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篇内因素、非言语因素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9.
陈璐  张婷  李泉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05-1215
共同注意是指两个人共同对某一事物加以注意, 分享对该事物的兴趣, 它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奠基性能力。首先,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注视转换、主动展示、分享等能力发展滞后及缺陷;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应答性共同注意主要涉及后部皮层注意网络(如颞上沟后部、顶内沟等), 自发性共同注意涉及前部皮层注意网络(如前扣带皮层、背内侧额叶等); 最后, 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 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未来研究应在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机制、共同注意的脑区可塑性及脑网络的发展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方法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0.
唐江伟  路红  刘毅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30-1842
道德直觉决策研究是从直觉思维角度探讨决策者在道德境遇下的决策。道德直觉决策是道德情境下的直觉反应, 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标记假说、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感复合体系以及双系统理论; 道德直觉决策机制至少包括:无意识加工、情绪加工和直觉加工三个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与之对应的神经系统则至少存在三个可能的脑神经回路:无意识加工的道德脑区、情绪加工的道德脑区和直觉加工的道德脑区。研究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道德直觉决策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文化、道德境遇、经验、情绪和道德直觉; 揭示了道德直觉决策的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基础上, 通过更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明确道德脑区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