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05篇
  7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52.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53.
提取练习效应指相比同等时间的重复学习,对所学材料进行提取练习(即使无反馈)可使被试在之后的回忆测验中表现更好。早期研究从编码或提取单维度地对提取练习效应进行了描述性解释,新近以来,研究者整合了编码和提取在提取练习效应中的作用,从记忆加工全过程的角度考察了提取练习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得到诸多研究证据的支持。论文梳理了提取练习效应产生机制的各类假说,并重点分析比较了精细提取假说和情景背景假说,指出后者在解释提取练习效应上的优势。未来研究可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为情景背景假说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有关提取练习对于短期和长期记忆促进效果的争议也有待进一步解释厘清,同时如何在揭示其原理的基础上将其更高效地加以应用亦有待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54.
Therapy resistance of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patients with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 (GTS)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the cerebellum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GTS in particular, specifically its role in functions relating to motor and cognitive symptoms. Certain circuits in the cerebellum have been shown to undergo learning‐induced changes during conditioning, with cells in the cortex of the cerebellum appearing to decrease their activity whilst those in deep nuclei seem to do the inverse. Evidence exists showing that abnormal excitability of the motor cortex via the cerebellum could b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motor tics in GTS possibly due to aberrations in certain structures of involved circuits. The role of the cerebellum in learning and plasticity processes renders it a strategic and valuable structure to consider for brain stimulation when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such as GTS. This article puts forth the concept of using non‐invasive and 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echniques as a novel platform for non‐pharmacological neuromodulation of GTS symptoms.  相似文献   
255.
Harris Wiseman 《Zygon》2017,52(2):516-53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verlap between systems biology and predictive neuroscience, placing them in their larger context,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bioinformatic convergence across the sciences. These two domains overlap with respect to their interest in data accumulation and data integration; their reliance on computational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d their translational goals, that is, producing practical fruits and applications from the interscientific cross‐pollination that contemporary data‐integrative approaches make possible. The interventions that such translational conversations generate are medical and social in nature, and are aimed at both prevention (through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It will be argued that such approaches, socially and medically applied, contain potential for conveying both agency‐enhancing and agency‐diminishing social messag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to balance the overwhelmingly quantitative focus characteristic of predictive neuroscience with more qualitative empirical methodologies. This would represent a double hel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256.
张鹏程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6):1498-1503
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一般包括对象的呈现、意义的建构、身体的变化、体验的形成,以及体验的延展五个环节。从存在的基本形态看,体验可分为外显体验和内隐体验两种。体验及其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未来的情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本土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57.
概率判断中的合取谬误是指违反事件发生概率的合取规则而认为包含多个独立事件的复合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大于其中某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概率判断偏差现象。合取谬误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 相关的解释机制有因果模型理论、确认理论、惊奇理论等, 影响合取谬误的因素有频率效应、训练效应以及个体差异等等。未来研究应联系逆转合取谬误的心理机制来完善已有的理论, 同时注意应用研究以及其非理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58.
记忆巩固需经觉醒状态下的信息编码和睡眠状态下的巩固阶段两个过程。记忆再巩固理论认为记忆巩固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巩固的过程,即使已巩固的记忆也会在提取激活后变得不稳定, 需经再巩固才能重返稳定状态, 此过程需要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记忆再巩固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 发生在记忆巩固之后, 依赖于蛋白质降解的去稳定化阶段和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记忆再稳定阶段, 所持续的时间窗为6 h。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否引发记忆再巩固或消退行为, 取决于提取试次暴露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259.
致病性微生物耐药性严重化是一道世界性医学难题。微生物使出种种耐药的"招术",不只是其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更应看到是耐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生物本性之使然。微生物的基本特性使其具备这种"能耐"。这些耐药性应存在一定的"原动机制",可以认定微生物的耐药性必然永远存在。人类社会必须构建长效的、与时俱进的防、抗致病微生物耐药性的卫生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60.
刘凤英  姚志刚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92-1898
分类及类别特征推理是类别知识的两大重要功能。研究表明, 两种任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 探讨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及神经机制对于拓展类别相关理论非常重要。已有研究发现, 类别标签、典型性程度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都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 而且, 类别特征推理任务与分类任务的神经基础不同。未来研究方向应当关注类别标签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分别与典型性程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未来神经机制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应当设计更符合自然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任务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