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慢慢变弱的现象。近年来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上具有不对称性, 对适应不对称性的解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三个视角进行。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区分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情感适应; (2)探讨人格因素在情感适应中的调节效应; (3)完善情感适应的干预方法; (4)提高情感适应研究在时间上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2.
雷怡  梅颖  张文海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391-1403
恐惧泛化是条件性恐惧反应转移到另一个相似但安全的刺激的现象。适当的恐惧泛化对人类有积极意义, 而过度的恐惧泛化则不利于个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基于知觉的恐惧泛化研究揭示了恐惧泛化的规律, 因而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对知觉恐惧泛化的相关研究, 介绍恐惧泛化的经典理论基础—巴普洛夫条件反射以及恐惧泛化梯度; 其次简要回顾基于多个感觉通道(即视觉、听觉、情景)的知觉恐惧泛化研究现状; 再次, 分别对海马、杏仁核、脑岛和前额叶等脑区在恐惧泛化中的作用进行回顾, 进一步总结出恐惧泛化的神经环路结构模型。最后, 简要区分了基于知觉的恐惧泛化和正在兴起的基于概念的恐惧泛化, 进而指出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基于概念的恐惧泛化、区分被试对刺激的辨别力、增加恐惧刺激材料的准确性及多样化、结合激素等个体差异和多模态脑成像数据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3.
王婷  杨付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488-1500
职业成功(career success)作为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主题, 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从职业成功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实施效果与作用机制等方面,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探讨。未来研究应关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成功、开发中国组织情境下职业成功的概念和测量、基于特质激发理论视角分析职业成功的诱因、基于职业成功观分析职业成功的实施效果、探讨中国本土文化的权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子团队是指在断裂带的作用之下, 团队成员在认同以及信息加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因子团队广泛存在于团队之中, 因此对其利弊作用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子团队利弊作用出发, 即以子团队给团队运转过程带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为基础, 来研究调节子团队利弊作用的因素并提出其调节机制。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应从动态视角的结合、团队领导的介入、子团队过程的考虑、子团队距离以及社会关系等角度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5.
杜玮玮  宋婷  李富洪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69-1975
任务转换时, 如果一个刺激不仅包含当前任务的特征还包含另一任务的关联特征, 这样的刺激被称为双价刺激。双价刺激能影响个体对单价刺激的加工, 使个体对后续所有单价刺激的反应减慢, 这种现象被称为双价效应(bivalency effect)。研究者发现双价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对双价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情境捆绑说和基于经验的预测模型。双价效应的产生与额外视觉特征的提取及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调整有关, 前者主要与颞-顶联合区的激活有关, 后者主要与背侧前扣带回以及前辅助运动区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106.
Individual coping is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lation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Although several coping scales have been developed, key terms of coping such as nature and a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factors (dimensions) are obscure. Coping scales, such as those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hroug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poor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yet the critique so far does not evaluat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s against best test-theoretical practice. The present study reviews six adolescent coping scales against ten detailed psychometric criteria in relation to statistical choice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scale development. All six scales measured poorly on several criteria. Best practice had not been followed throughout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y suffered serious psychometric limitation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still is empirical research to be pursued in search of latent constructs and possible dimensions of cop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A.  相似文献   
107.
试论理论心理学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心理学是近20年来涌现出的新学科。这是一门以理论思维方法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已逐渐汇成为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应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理论心理学并不是抽象的哲学建构,它也十分关注实践应用问题。当前理论心理学在西方已出现了两种比较成熟的行动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8.
Following an abrupt onset of a peripheral stimulus (a cue), the response to a visual target is faster when the target appears at the cued position than when it appears at other positions. However, if the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is longer than approximately 300 ms, the response to the target is slower at the cued position than that at other positions. This phenomenon of a longer response time to cued targets is called "inhibition of return" (IOR). Previous hypotheses propose contributions of both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attentional inhibition at cued position to IOR, and suggest that responding to the cue can eliminate the component of response inhibition. The current study uses tasks either executing or withholding response to the cu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response and attention components to IOR. A condition with bilateral display of the cue is also chosen as a control condition, and eight different SOAs between 1,000 and 2,750 ms are teste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ondition, response delay to the target at a cued position is eliminated by responding to the cue, and a response advantage to the target at an uncued position is not affected by responding to the cue. Furthermore, both response delay at a cued position and response advantage at an uncued position decrease with SOA in the time window tested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indicate a dominant response inhibition at a cued position and a primary attentional allocation at an uncued position for IOR. Nonsignificant perceptual/attentional suppression at a cued position is argued to be a benefit for visual detec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相似文献   
109.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1):214-217,252
安慰剂效应是指由安慰剂所引起的可观察的行为.本文讨论了安慰剂效应的确切定义,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差异,以及临床背景、患者的人格特质、安慰剂的特征和医患关系等因素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安慰剂效应通过期待和条件作用产生.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疼痛和帕金森氏症背景下期待引起的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日益社会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有违科技荣辱观的问题日益凸显。它们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损害我国科技界声誉,而且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势下和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科技荣辱观的研究和建设,既十分紧迫,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