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31篇
  791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徐笑含  谢新秀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12,35(6):1338-1342
知觉学习是指知觉能力随着知觉训练或经验逐渐改变的现象。它具有特异性-迁移性,可以根据时程划分为快速学习和慢速学习。知觉学习意味着与知觉直接对应的脑区神经元激活方式的变化,并且与注意有着一定的联系。目前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对于非语词刺激,随着练习,判断目标刺激(例如刺激朝向、游标视敏度)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语词刺激,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可以帮助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提高视觉广度来提高周边视觉的阅读速度。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还有着重大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中央凹视觉缺损的人们提高周边视觉能力,帮助恢复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2.
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多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训练的对象包括儿童、成人和特殊群体,研究者通过Go/Nogo、Stop-signal等任务进行为期1周至3周,45至7200试次不等的抑制控制能力训练,并结合行为、脑电以及脑成像等技术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接受了抑制控制训练的个体其抑制能力得到提升,并伴随脑神经活动的变化。另外,研究者发现,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效果还可以迁移至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但是,也有些研究并未发现抑制控制训练的效果。训练任务的设置,评估任务的选择以及被试反应策略的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抑制控制训练引发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训练导致了个体建立了自上而下有意识的抑制控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自动抑制模式。反应抑制和冲突抑制可塑性的比较,儿童与老年人抑制功能的训练以及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3.
陈璐  张婷  李泉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05-1215
共同注意是指两个人共同对某一事物加以注意, 分享对该事物的兴趣, 它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奠基性能力。首先,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注视转换、主动展示、分享等能力发展滞后及缺陷;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应答性共同注意主要涉及后部皮层注意网络(如颞上沟后部、顶内沟等), 自发性共同注意涉及前部皮层注意网络(如前扣带皮层、背内侧额叶等); 最后, 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 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未来研究应在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机制、共同注意的脑区可塑性及脑网络的发展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方法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4.
语义整合是把当前阅读中新出现的词语与之前的语境进行语义联结以形成连贯表征的过程。在语篇理解中, 很多理论都确定了整合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语义整合是达成语篇连贯的一个关键步骤, 探究其神经机制及影响因素对理解语篇有重要意义。已有的ERP研究表明语篇理解中的语义整合是即时发生的; 已有的fMRI研究和神经震荡的分析提供了参与这一过程的具体脑区和神经网络的证据。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篇内因素、非言语因素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唐江伟  路红  刘毅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30-1842
道德直觉决策研究是从直觉思维角度探讨决策者在道德境遇下的决策。道德直觉决策是道德情境下的直觉反应, 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标记假说、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感复合体系以及双系统理论; 道德直觉决策机制至少包括:无意识加工、情绪加工和直觉加工三个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与之对应的神经系统则至少存在三个可能的脑神经回路:无意识加工的道德脑区、情绪加工的道德脑区和直觉加工的道德脑区。研究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道德直觉决策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文化、道德境遇、经验、情绪和道德直觉; 揭示了道德直觉决策的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基础上, 通过更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明确道德脑区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06.
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7.
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观幸福感是社会认知领域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Kahneman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模型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评价系统的主要产物包括即时效用、回忆效用、抉择效用和预期效用,这些效用都有着各自特殊的神经机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它们也对应着各异的神经基础。未来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应遵循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相结合的整合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8.
廖东升  杨芳  张晶轩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9-1836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反社会行为是一种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复杂性行为, 但单个基因如单胺氧化酶基因(MAOA)、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因子基因(5-HT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影响并不能全面解释其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来自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向的方法——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把人类基因组中数以百万计的单核苷酸(SNPs)和复制数变异(CNVs)作为遗传标记, 在全基因组层面上,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关联研究, 经过反复验证来发现与外在表型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进一步了解反社会行为复杂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将精确的基因分型技术与心理、环境因素相结合, 实现对复杂性行为或特质的基因-心理-环境模型的成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0.
选取《科学创造力量表》筛选出高、低科学创造力个体各20名,通过完成经典Stroop色字干扰抑制任务,探讨高、低科学创造力的个体抑制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Stroop色字任务上,无论是高科学创造力组还是低科学创造力组,都出现了Stroop干扰效应,但低科学创造力组的Stroop效应更明显;高科学创造力组在字色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低于低科学创造力组,但是两组被试在Stroop任务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高科学创造力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强于低科学创造力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