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分析并研究了卫生管理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卫生组织领域的背景和文献后认为,对卫生组织的特征与类型的研究、卫生部门的绩效管理研究、卫生组织的变异与权力制约研究、卫生组织战略管理研究等,是当前我国卫生组织领域中值得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对卫生管理组织理论的创新研究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2.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和领导力的研究特色和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中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中进步快速, 并蕴含巨大的潜力。随后, 比较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话题和采用的方法, 指出国内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今组织行为和领导力领域在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文章指出了学者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学者可以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选择恰当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为此, 本文第三部分还介绍了几项近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 旨在启发学者关注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 敏锐地发现适合本学科研究的问题, 并以严谨且有创造力的方式去开展研究, 进而对国际学术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3.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4.
崔光辉 《心理科学》2011,34(6):1524-1528
现象学心理学将现象学哲学落实到心理学中,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自然主义主张,以维护心理现象的原本面目为己任,成为一种激进的人文科学心理学。其理论特征表现为:严格的现象学哲学观;激进的人文科学观;鲜明的生活面向观;独特的意向性心理本质观;坚实的质性研究观;批判的价值负载观。  相似文献   
95.
赵永乐  何莹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88-1797
国内外的心理学者对暴力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随着一般学习模型的出现, 电子游戏的积极影响研究开始兴起, 同时也产生了对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的激烈争议。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研究未能与真实社会情境结合, 研究设计与方法存在异议, 研究范围狭窄, 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等。将研究领域扩展至电子游戏积极影响方面, 以及大范围的纵向研究将是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和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
It is my privilege to be invited to write a response to K.S. Yang's reply to my critique of the methodology he used in his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dividual modernity in Taiwan (Hwang, 2003). Yang's rep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provides a quick overview of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his individual traditionality and modernity (T/M) research in Taiwan. The second part presents his reply to my methodological criticisms. The third part is a plea for more and better individual T/M research in Asia. My response consists of three corresponding sections, although I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second part of Yang's text.  相似文献   
97.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3,26(4):646-649
用设置故事情景的方法对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7岁儿童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情绪效价和情绪情景的匹配性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关系的认知。4、5岁儿童更能认识到正性情绪情景条件下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其得分显著高于其它情绪情景故事和行为故事。  相似文献   
98.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可从佛教伦理内涵的旨趣、价值、自觉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即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是其人生解脱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是其因果报应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是其心性论。  相似文献   
99.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amines one of the many levels of the analyst/analysand relationship: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nalyst's mental routes in relation to theories (also meant, but not only, as internal object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sychoanalytic relationships with his patients.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an important variable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rtain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is the change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alyst and that part of his internal world where his theories find their place. He names this part of his internal world 'theoretical self', and 'precipitates of the analyst's theoretical self' those complex formations, akin to more or less cohesive conglomerates, that are formed by his relationship to theories and to psychoanalytic institutions, and by the various, 'personal' internalised objects. The psychoanalyst will relate to these precipitates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he will make use of them mostly at an unconscious level in his analytical work; and his patient is likely to 'react' to them, almost chemically. The author also offers some working indications: the psychoanalyst, despite his knowledge of some aspects of his own countertransference, is in fact lacking in knowledge, unless he constantly does some extra work focusing on how his mental position (i.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cipitates of his theoretical self) may intervene in any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that he establishes-not necessarily in the same way in each of them. The author also illustrates his reflection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by reporting dreams and excerpts from sessions taken from thre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s in the course of several years.  相似文献   
100.
H管理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管理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本文针对H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构成内容进行了探索 ,着重考察了H管理理论中的人格学说 ,并对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最后指出H管理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及以后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