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2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Abstract

Gareth Evans and others have argued that our intentional attitudes are transparent to facts in the world. This suggests we can know them by looking outwards to the world rather than inwards to our minds. Richard Moran uses this idea of transparency in his account of self-knowledge. Critics have objected to his account on several counts. For example, Jonathan Way has argued that irrational attitudes can give ordinary self-knowledge when they are not transparent and that there are rational attitudes that are not transparent. I argue here that these objections fail because Way does not fully consider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elf-knowledge, ‘ordinary’ and evidence-based, that differentiate the two stances that Moran claims a subject can have towards his attitudes. I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stan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that motivate Moran’s account, rather than whether the formed attitude is rational or irrational, as long as the subject avows it from the deliberative stance, focuses on the attitude’s object and conforms to the transparency condition as Moran sets this out.  相似文献   
82.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96-1503
指示性手势通常被定义为指明空间中某个物体或处所的手部动作, 但其是否为人类交流系统所独有, 心理学界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回顾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以及相关争论, 结果发现:动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势的能力, 也可以解读手势背后的社会认知意图。未来研究在克服样本数量不一致、实验任务笼统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的基础上, 还应当注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合。  相似文献   
83.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 由于对抗压力所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本研究对国外创伤后成长进行归纳概括, 论述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如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此外, 归纳了基于不同视角的PTG模型, 提出了促进PTG的干预策略, 针对PTG实证研究中某些相关变量的测量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未来应着重于开展具备多个评估点的纵向研究, 建构适用于不同人群的PTG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4.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5.
行为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有效的干预方案的设计离不开合理的理论模型指导。提出的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认知-情感神经网络决定的,它包括自己、他人、环境和行为动机四个层次化的子系统。该理论模型不仅为系统理解卫生行为提供了有用的思维框架,还对行为干预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6.
Patricia Hanna 《Philosophia》2006,34(3):267-285
The dominant view of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that it is theoretical or what Gilbert Ryle called knowledge-that. Defenders of this thesis may differ among themselves over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which underlies language, as for example, Michael Dummett and Noam Chomsky differ over the issue of unconscious knowledge; however, they all agree that acquisition,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language require that the speaker have access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is view is mistaken.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properly seen as practical knowledge, knowledge-how. My target is Michael Dummett’s treatment of theory of meaning in The Seas of Language. If my argument goes through,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cognition as computational must be adjusted to allow for other forms of knowledge, which are arguably more basic, and which underlie knowledge-that.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11-14,18
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智力一直是研究者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纷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智力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深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个体差异的更好理解。文章从智力研究的四大主要范式入手,对近些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8.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心理科学》2019,(5):1202-1208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9.
90.
中医概念体系需要细化和重构,在对中医辨证、辨病内涵实质进行再分析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医辨病辨证认识存在着关系不清、临床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阐述了细化重构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初步探析了辨病与辨证二者的趋同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等,给出了面对辨病、辨证、辨症等多重认识时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