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7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6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以《威廉姆斯创造性个性倾向测验》为测验工具、以3729名(9~19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的学生在创造性人格水平上没有差异;女生在创造性人格的总水平以及冒险性、想象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在各个学段都存在差异,并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重点学校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变化方向是向下的,其显著的下降发生在初高中之间。 相似文献
102.
教师的成长心理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几年来,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进行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心理的研究,以及从职业心理学视角进行的教师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师心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3.
俭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信念, 它促使个体为实现长远的目标, 主动地约束自己的欲望, 限制自己的获取, 有节制地使用资源。俭的内涵丰富, 可从目标和手段两方面分析, 其下又可细分为生存性目标和生存性手段, 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手段。对俭的形成有多种解说; 适应说、驱动说和特质说分别从外在约束、内部需求和个体特质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过解释。俭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又对个体的知、情、意、行具有引导作用。未来研究可对培养个体和社会层面俭的意识和行为的条件和可能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 也可对不同类型的俭可能对应的心理、行为或者脑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4.
矛盾态度已发展为态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对矛盾态度心理机制的探究还处于滞后的态势。本研究试图对矛盾态度心理机制研究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引入对象与评价的联结模型、态度元认知模型、重复加工模型和表征分布式联结主义模型等四种态度理论模型有关解析,并结合相关实证研究予以阐述和评价。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加强矛盾态度研究的元分析、各研究之间的沟通和整合、实证研究范畴的拓展、新技术的引入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5.
5~9岁儿童在不同复杂性任务上类比推理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A:B:C:D范式,设计两类难度不同的图片任务,依据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等级复杂性和水平复杂性角度分析任务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取5~9岁115名儿童探讨两类任务上类比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1)儿童类比推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充分意义上掌握了类比推理、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不能类比推理和不确定情况类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是复杂任务上所特有的.(2)简单、复杂两类任务上,随着年龄增长,5-9岁儿童充分意义上掌握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上升,不能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下降.此外,复杂任务上,随年龄增长,部分完成类比任务的人次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上,前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了类比推理能力;但在复杂任务上,儿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6.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进化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包括杂合优势、女性多产、超突变、亲族选择、群体选择、同盟形成以及父母操纵七种理论假说。在系统地介绍这些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理论之间的优缺点, 并将其与其他流派的观点做对比, 以期发现更具说服力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性恋的性别差异、影响性取向基因的确切位置等。 相似文献
107.
108.
AimsTo explore the utility of first-person viewpoint cameras at home, for recording mother and infant behaviour, and for reducing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participant reactivity, which represent a fundamental bias in observational research.MethodsWe compared footage recording the same play interactions from a traditional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3rd PC) and using cameras worn on headbands (first-person cameras [1st PCs]) to record first-person points of view of mother and infant simultaneously. In addition, we left the dyads alone with the 1st PCs for a number of days to record natural mother–child behaviour at home. Fifteen mothers with infants (3–12 months of age) provided a total of 14 h of footage at home alone with the 1st PCs.ResultsCodings of maternal behaviour from footage of the same scenario captured from 1st PCs and 3rd PCs showed high concordance (kappa >0.8). Footage captured by the 1st PCs also showed strong inter-rater reliability (kappa = 0.9). Data from 1st PCs during sessions recorded alone at home captured more ‘negative’ maternal behaviours per min than observations using 1st PCs whilst a researcher was present (mean difference = 0.90 (95% CI 0.5–1.2, p < 0.001 representing 1.5 SDs).Conclusion1st PCs offer a number of practical advantages and can reliably record maternal and infant behaviour. This approach can also record a higher frequency of less socially desirable maternal behaviours.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difference is due to lack of need of the presence of researcher or the increased duration of recordings. This finding is potentially important for research questions aiming to capture more ecologically valid behaviours and reduc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09.
通过问卷研究法,研究了影响企业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自我效能、成就动机、成败归因、目标定向、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特征。先通过对6家企业的208名被试的研究,确立了研究所使用的相关问卷的项目和信度、效度。然后再通过对11家企业所搜集的60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的性质、行业、地域及员工的年龄、工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对员工的自我调节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Polycarp Ikuenobe 《Argumentation》2004,18(2):189-211
I argue in a non-reductive sense for a plausible epistemic principle, which can (1) theoretically and instrumentally unify or systematize all fallacies, and (2) provide a justification for using such a principle for characterizing an erroneous argument as a fallacy. This plausible epistemic principle involves the idea of an error in the method of justific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failure to provide relevant evidence to satisfy certain standards of adequate proof. Thus, all fallacies are systematically disguised failures to provide substantive proof: a failure in the attempt to persuade rationally, as opposed to emotionally or rhetorically. I argue that the epistemic idea of begging the question is essential to this idea of a fallacy as an inadequate proo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