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0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4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55篇
  1979年   51篇
  1978年   81篇
  1977年   67篇
  1976年   74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亚类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阅读水平匹配组为参照对29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不同亚类型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识别模式。结果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不同的亚类型,以语音缺陷型、快速命名缺陷型及两者结合的双重缺陷型为主,与英语国家研究中的双重缺陷假设一致。语音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有更多的语义错误,对声旁中的部分语音线索不敏感;快速命名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依赖声旁语音线索,表现出阅读发展的一般延迟;双重或多重认知缺陷型是阅读损伤最严重的亚类型  相似文献   
922.
微观发生法:聚焦认知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微观发生法通过在变化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对行为进行高密度观察和反复试验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认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的精细信息,对于理解心理变化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该文论述了从发生法到微观发生法的演变过程、微观发生法的研究设计及其合理性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3.
品牌忠诚:概念、测量和相关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早期研究者对品牌忠诚的定义多是操作性的,主要为行为论和态度论观点。将品牌忠诚看作复杂多维度概念,则成为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的观点。品牌忠诚度是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测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消费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变量,和品牌忠诚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24.
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可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似的躯体症状,患者感到痛苦,反复求医。该文综合了国外文献和部分案例,对“艾滋病恐惧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心理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925.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26.
信息保持、短时存贮与执行控制的脑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者在分析大量脑成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创建了许多解释工作记忆神经基础的模型。Smith和Jonides发展了工作记忆成分结构模型和贮存与执行加工分离模型。Postle和D’Esposito建构了工作记忆相对表征混合模型,D’Esposito, Postle和Rypma阐述了工作记忆加工阶段动态模型。Fletcher和Henson提出工作记忆额叶分区整合理论。该文通过对上述模型或理论的评价,总结了工作记忆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27.
在基于相似性的迁移研究中,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类比提取过程中的作用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在故事类比通达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有关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的作用的不同结论。文章以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的概念为切入点,主要介绍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在故事类比通达中的作用的理论分歧与类比通达模型,指出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类比通达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928.
The modulatory influence of literacy o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has been indicated in behavioral, neuroanatomic,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formal educ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n alphabetic written language on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nam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lliterate subjects perform significantly worse on immediate naming of 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common everyday objects compared to literate subjects, both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s.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the subjects named the corresponding real objec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mal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o read and to write modul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volved in processing two- but not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common everyday objects. Both the results of the reaction time and the error pattern analys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 influence of literacy affects the visual system 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isual and the language systems. We suggest that the visual system in a wide sense and/or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visual and the language system are differently formatted in literate and illiterate subjects. In other word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s in the functional-anatomical networks subserving visual naming, that is, the interaction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visual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networks, differ in literate and illiterate subjects.  相似文献   
929.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抬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恙)和御龙”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六龙季历”的天文基础.“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刨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相似文献   
930.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