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8篇 |
免费 | 519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48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390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269篇 |
2006年 | 280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242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68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53篇 |
1981年 | 52篇 |
1980年 | 51篇 |
1979年 | 48篇 |
1978年 | 80篇 |
1977年 | 64篇 |
1976年 | 71篇 |
1975年 | 57篇 |
1974年 | 53篇 |
1973年 | 4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岳阳市医疗纠纷近几年来呈高发态势,医疗纠纷不仅成为医疗机构疲于应对的一道难题,而且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医疗纠纷高发和难以处置,严重影响了该市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对社会和谐稳定也造成了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岳阳市医疗纠纷情况进行调研,探讨其特点、发生原因,并试图对医患纠纷的有效解决提出一些建议,破解医疗纠纷困局,使医患关系能得到改善,医生的从业环境变得宽松,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全心全意投入到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当中去。 相似文献
882.
郭云涛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8A):40-42
文章利用利用2008年中国居民医疗服务调查数据, 描述了居民的就医选择模式, 比较了城乡居民就医选择的差异。数据显示, 居民主要选择整体治疗水平高、口碑好, 方便且收费规范的医院和医德、医术兼顾的医生。在城乡差异方面, 城市居民主要选择那些有实力且环境舒适的医院, 村镇居民更希望医院有良好的服务和友好的态度。城市居民对医生的医德要求更高、更喜欢选专家看病, 但对专家有更多的质疑;而村镇居民则倾向于根据病情选医生, 也更为信任专家。 相似文献
883.
李宇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9A):82-84
人体器官移植为20世纪生物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人体器官移植国,然而近年来非法器官移植现象日益增多,我国现行法规对人体器官移植犯罪惩处力度不够。器官移植应依法进行,为了给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犯罪科学立法提供借鉴,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俄罗斯器官移植犯罪直接入刑法,我国器官移植犯罪为间接入刑,规定不完善,配套法律缺失,附加民事责任不具体,没有对被害人的赔偿条款。建议我国刑法设置非法器官移植犯罪,并附加具体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84.
为证实“解释法”样例设计的促进作用,实验考察了4年级小学生学习“解释”样例与普通样例、“解释”样例和“解释-标记”与普通样例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1)用“解释”样例学习分数加减运算规则的近迁移成绩明显优于普通样例,但远迁移成绩无显著差异;(2)用“解释-标记”样例学习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的远迁移成绩明显优于“解释”样例和普通样例,但近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学习“解释”样例的远迁移效果均明显优于普通样例;(3)学习“解释法”设计的比例运算样例,其远、近迁移成绩均明显优于普通样例的迁移成绩,并受被试先备知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5.
张亚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10A):8-11
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2004年~2014年的SCI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等数据。结果发现,广州医科大学近10年SCI论文总数大幅上升,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沉睡\"论文较多,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较少,尖端成果少。提出\"不能没SCI\",但要正确使用SCI,学术评价应该由重\"收录\"向重\"引用\"转变;应引入分学科、分层评估的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提出\"不能唯SCI\",以该校人才评估的两个案例为依据,分析了将h指数和F1000两项指标纳入学术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6.
加速追踪设计(ALD)是一种选择相邻多个群组同时进行短期追踪研究, 获得在测量上有重叠的多个群组追踪数据, 对多个群组数据进行合并建构一条在时间跨度上较长的发展趋势或增长曲线的方法。ALD结合真追踪和横断设计的特征, 既保持真追踪设计的大部分优点, 克服真追踪研究中由于重测效应和被试缺失导致的问题, 又尝试分离年龄、群组和历史时间效应, 在发展心理研究有重要应用。已有研究探讨ALD的数据分析方法、ALD的有效性及设计特征。未来研究应关注拓展设计条件下ALD的适应性, 探索非线性假设或群组效应显著时的数据分析方法和ALD中缺失数据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887.
采取师生配对研究设计,选择典型教育情境,系统考察了教师对学生情绪预测的准确性。跨样本、跨情境的三个现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出现了明显的预测偏差。较之基本情绪,教师对学生复杂情绪的预测更不准确;较之低唤醒情绪,教师对高唤醒情绪的预测更不准确;尽管教师预测不准,但并未出现明显的高低估趋势。研究贴近教育实际,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并在情绪测量方法、准确性统计指标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88.
为研究童年期遗忘,本研究采用简单最早记忆法考察了60名中国城镇独生最早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在记忆情绪上加入了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的测查。结果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最早记忆各特征均不存在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在最早记忆中出现率分别为53.7%和41.7%。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童年期遗忘在9岁时已变得和成人十分相似;情绪理解对早期记忆的长久保持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89.
情感启发式是指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自己对任务选项的主观情感反应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个体头脑中物体和事件的表征会激起不同水平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体验会对所有的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被标记的体验来做出判断和决策。情感启发式是个体在决策中常用的策略。目前,关于情感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情感启发式模型和双加工理论。此外,情感启发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时间压力、可评估性和计数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探究情感启发式的产生根源和进一步扩展情感启发式应用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0.
LIU Xi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4,9(2):213-228
In the chapter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versies" in his eponymous work, Zhuangzi has the character Nanguo Ziqi declare "I effaced myself," thereby holding that one can return to the state of naturalness only after breaking with the "self" that is in opposition to "objects," abandoning his subject-object standpoint and entering a state of "effacement" wherein one fuses with the Dao. Coincidently,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ean Baudrillard also repeatedly stresse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 in his later philosophy, trying to dissolve subject-centrism by means of a counterattack by the object wherein its logic would entrap the subject. Although they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both Zhuangzi and Baudrillard note the same human predicament--the situation wherein the "I as subject" constantly obscures the "real I." Their resolutions of the predicament are similar: both put their hopes i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I" or self in subject-object relations, with Zhuangzi declaring "I effaced myself' and Baudrillard moo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 They differ, however, on how to dissolve the "I" (myself). Briefly, Zhuangzi advocates "effacing myself through the Dao," that is, quitting one's "fixed mindset" and "egoism" and returning to the Dao by means of "forgetting" or "effacing"; Baudrillard, on the other hand, proposes to "efface oneself through the object," i.e., replace the supremacy of the subject with that of the object. Baudrillard's theory has often been criticized as pataphysics because of its nihilism without transcendence; in contrast, Zhuangzi's view, which construes the whole world as the unfolding of the Dao, seems more thought-provok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