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5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113篇
  419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79篇
  1977年   64篇
  1976年   70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51.
树木是绘画测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其主要的分析体系为房树人测试与树木测试, 二者对树木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存在差异。树木意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可以有效地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 敏锐地体现出个体与当前环境的交互作用, 检测病理性创伤反应, 鉴别特殊群体。未来研究可考虑测试的文化特异性, 进一步检验树木–伤疤–创伤理论并完善其在灾难心理领域的应用, 也期待研究者改进测试程序并继续对其进行标准化。  相似文献   
852.
张静  田录梅  张文新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91-2000
社会能力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经典的研究问题,但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总结以往的有关研究,可以归纳出社会能力概念的几个取向,如技能取向、结果取向、综合取向等.在这些概念取向尤其是综合取向的指导之下,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如成分模型、过程模型和棱柱模型等.该文对这些概念取向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尝试提出了社会能力的整合观点,但关于社会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其文化差异问题也尚需未来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53.
刘文理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2,44(5):585-594
采用启动范式, 以汉语听者为被试, 考察了非言语声音是否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实验1考察了纯音对辅音范畴连续体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纯音影响到辅音范畴连续体的知觉, 表现出频谱对比效应。实验2考察了纯音和复合音对元音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元音共振峰频率一致的纯音或复合音加快了元音的识别, 表现出启动效应。两个实验一致发现非言语声音能够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 表明言语声音知觉也需要一个前言语的频谱特征分析阶段, 这与言语知觉听觉理论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854.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被试,选取高熟悉度的具体名词组成的联结词对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判断模式下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及预见偏差。研究发现:(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存在年级差异。总体来看,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即时判断和延迟判断模式下都具有较好的绝对准确性,而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即时判断时出现显著的高估,而在延迟判断模式下具有较好的绝对准确性。具体分析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的准确性发现,在即时判断模式下,五、六年级学生的正向联结词对有较好的准确性,而四年级的正向联结词对出现高估;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反向词对都出现高估。在延迟判断模式下,三个年级学生在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上都有较好的准确性。(2)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判断开始出现预见偏差。(3)延迟判断能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减小甚至消除预见偏差。  相似文献   
855.
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意识、财政、社会和道德的危机正威胁着西欧和美国医疗保健筹资的可持续性。本文致力于罗尔斯原初境况的解释策略,以期论证一个根本上不同与约翰.罗尔斯的道德观,以及不同于驱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包含医疗保健提供在内的道德和政治承诺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856.
翟坤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2,35(6):1309-1314
为揭示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机制,我们结合线索提示和表征动量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比较高、低相关线索分别在诱导期间与保持间隔呈现对表征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相关线索的时间特性主效应不显著,最终位置均发生边缘性的向前偏移。(2)低相关线索呈现在诱导期间时,表征动量显著;呈现在保持间隔时,发生向后偏移。这些表明,随着注意增大,表征动量减小;高相关线索更有利于定位,而低相关线索易受时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表征动量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57.
使用只读不写的繁体字和会读会写的简体字材料, 以默读为实验任务, 探讨“会读会写”与“只读不写”文字的加工脑区。8名在校大学生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默读呈现的繁体字或简体字, 采用ANOVA统计全脑激活图。与简体字相比, 繁体字额外激活了右额下回、左小脑。在功能连接性上, 简体字和繁体字相同的激活脑区有左楔前叶-左内侧前额叶, 左楔前叶-左中央前回, 右枕中回-左舌回; 不同的是, 繁体字左楔前叶与右额下回有高相关, 而简体字左楔前叶与右额中回有高相关。左内侧前额叶与中央前回只在繁体字中表现出高相关。繁体字和简体字任务的T检验差异脑区包括左颞中回和右顶下小叶。只读不写的文字具有加工的整体性和轮廓性特征, 它的读音与不规则简体字相似, 具有整字加工特点。繁体字和简体字加工具有相同的功能连接区, 但也存在差异。右脑表现为连接脑区不同, 左脑内侧前额叶与中央前回表现为相关性不同, 说明内侧前额叶-中央前回在繁体字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还证明顶叶是记忆再认的主要脑区。  相似文献   
858.
郑媛媛  李晓庆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49-1758
主语优先是言语加工中的一种语序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论元歧义句的理解过程中, 首论元倾向于被解释为主语; 非歧义句的理解过程中, 首论元为宾语时的加工难于首论元为主语时的加工; 关系从句的理解过程中, 主语的提取比宾语的提取更容易。本文对主语优先现象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论述:① 结合印欧语系和非印欧语系中的各种类型的语言, 详细分析了主语优先现象及其普遍性与特殊性; ② 主语优先现象的理论解释:基于工作记忆的理论、句法关联理论、突出性特征理论和基于频率的理论; ③ 与主语优先现象有关的脑电成分及其所体现的认知加工过程。最后, 结合已有的研究, 指出了主语优先现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59.
杨萌  王剑桥  夏裕祁  杨帆  张学民 《心理科学》2011,34(5):1056-1061
摘要:采用3D模拟驾驶情景结合眼动技术探讨音乐节奏和歌词语言熟悉程度对驾驶行为和眼动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驾驶经验对驾驶行为及眼动影响显著,新手与老手相比速度更慢、错误数更多;(2)音乐节奏对驾驶速度、眼跳和垂直搜索广度影响显著,快节奏与慢节奏相比,驾驶速度更快、平均眼跳距离更短、垂直搜索广度更短;(3)歌词语言熟悉程度对驾驶速度、错误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影响显著,熟悉语言与陌生语言相比,驾驶速度更慢、错误数更多、平均注视时间新手更长,老手无影响。(4)节奏与语言共同影响驾驶过程中的水平搜索广度,陌生语言时快节奏的水平搜索广度高于慢节奏,熟悉语言时快节奏的水平搜索广度低于慢节奏。通过本实验,建议驾驶员在选择音乐时选择陌生语言歌词的音乐,音乐节奏则可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60.
From Han Yu’s yuan Dao 原道 (retracing the Dao) to Ouyang Xiu’s lun ben 论本 (discussing the root), the conflicts arising from Confucianists’ rejection of Buddhism were focused on one point, namely, the examination of zhongxin suo shou 中心所守 (something kept in mind).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ind and trace, and the proper approach to erase the gap between emptiness and being,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the expedient and the true, became the major concerns unavoidable for various thinkers to integrate the two teachings and to propel academic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by mind” and “to blame for matter” were of crucial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nscendence in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e arguments of Confucian scholars like Zhang Zai and the Cheng brothers on the identity of mind and trace and the unity of void and solid are mutually manifested. The same mind with the same principle means “mind is principle.” The “common axi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exists in the emphasis on mind beyond trace. The unification of mind and trace or the accordance of body and function has actually become the cardinal foundation for the possible mergence of the Three Teach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