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6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360篇
  41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51篇
  1978年   81篇
  1977年   64篇
  1976年   71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4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91.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结构并编制问卷项目。以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39名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含20个项目的中小学生对教师信任问卷,然后对1012名学生进行正式调查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守信可靠和友善关怀三方面的判断;自编的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2.
“The Use of an Object and Relating through Identifications” (1968) represents Donald Winnicott'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legacy. The author develops this concept from a clinical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woman with psychotic functioning. He reflects upon the dramatic quality of risks inherent in the processes linked to the use of the object with seriously disturbed patients. He explores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analyst's survival, linking it to the analyst's response. The processes of the use of the object—that is,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patient's potential destructiveness and the analyst's capacity to respond through his own judicious subjectivity—let the patient experience the analyst's capacity to keep his own subjectivity, 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 alive. It is starting from the traces of this live object that patients gradually form their own personal sense of being real.  相似文献   
193.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4.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he task of forming an impression of another person with information being gathered from two conflicting sources. One half were given a positive first impression, and one half were given a negative first impression before allowing them to selec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inal ratings were made when S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taken sufficient information. Dogmatic Ss took in less information before passing “final judgment,” gave more extreme stability ratings, expressed greater liking for their agreed-with source, and showed a trend toward a preference for explaining away impression-discrepant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to withhold judgment.  相似文献   
195.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96.
I-Kai Jeng 《Metaphilosophy》2020,51(2-3):318-334
In book X of the Republic, Plato famously reports “a quarrel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e present essay examines this quarrel in book X, along with other relevant parts of the Republic, by understanding “philosophy” and “poetry” as rival ways of life and rival ways of discourse. The essay first explains why, in Plato’s view, poetic discourse weakens one’s power to reason and is at odds with philosophic discourse. Then it shows how poetic discourse is bound up with a way of life that champions the value of freedom. Such a life forms a contrast with the philosophic life, which is marked more by stability and unity than by freedom. The quarrel, however, is not a simple antagonism. The essay henc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why, despit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philosophy cannot do without poetry.  相似文献   
197.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河北省三类中学(重点、普通、私立)324名高三考生为被试,考察了学生对高考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私立中学学生,女生在社会支持的寻求上显著高于男生;(2)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与高考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3)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对高考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高考压力.  相似文献   
198.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93,26(4):94-101
该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孟子的普通心理思想。主要问题是: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知虑心理思想,情欲心理思想,志意心理思想,智能心理思想,性习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9.
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是日本特殊教育领域的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缺陷儿童人格的著名量表。作者用三年时间对其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包括弱智、聋哑、盲等缺陷儿童的中国常模。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是一个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00.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