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2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368篇
  428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79篇
  1977年   64篇
  1976年   70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01.
李林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400-1407
神经机制分析是价值观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内稳态机制和情绪反应的固有模式可能体现出价值观的神经生物原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试图从子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观结构等方面寻找价值观的神经实体证据,也对价值评价、价值决策等相关过程进行了神经活动分析.初步发现了个体价值观与部分脑区活动的相关关系,涉及前额叶-顶叶-颞叶神经网络带的众多大脑结构.未来研究可沿循静态的价值观结构和动态的价值观加工过程两条线路,整合和完善现有分散的神经生理研究,将有助于更系统地理解价值观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02.
‘We are humans not robots!’ This protest slogan denounces a working reality in which employees perceive that they are reduced to a mere tool or instrument at the service of the organization. Such an experience refers to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indicated that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may shape employee work behaviours. However, why, and for whom,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leads to maladaptive work behaviours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literature. Drawing up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we first propose that employees who experience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engage in a reciprocity process by first developing thoughts of revenge that, in turn, materialize into more organizational deviance. We further argue that compliance buffers the indirect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on deviant behaviours via thoughts of revenge. Overall,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two three-wave studie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our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hen experiencing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compliant employees a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a homeomorphic reciprocity in the exchang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903.
在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简化。出现这一现象既和弗洛伊德理论结构庞大、复杂有关,也和国内相关资料不足和文艺学学者的学术取向有关。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主要表现为本能理论的简化、心理人格/心理结构理论的简化和潜意识理论的简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既有适当的取舍,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弗洛伊德理论复杂的心理学内涵和对弗洛伊德理论产生误读的问题。对弗洛伊德理论简化后的借鉴,一方面使中国的文艺心理学在文艺创作研究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弗洛伊德理论批判上的偏差和理论创新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04.
大鱼小池塘效应——对超常儿童教育安置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关于超常班对学生自我概念的消极影响的研究,即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研究。介绍了支持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探讨了有关超常儿童不同教育安置方式的利弊;展望了大鱼小池塘效应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我国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05.
应用发展科学 ——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科学与服务以及知识的研发与应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心理学融合诸多相关学科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与传统发展心理学相比,应用发展科学更强调生态化研究、发展性研究、积极干预和发展知识的普及。它力图实现多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增效以及深入社会的知识研发和应用,从而更好地以问题为中心来解决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应用发展科学能够为有关人类发展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知识经验,同时,它又通过直接参与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906.
选择、自我表达与选择扩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  陈红  高笑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09,41(8):753-762
自我表达会影响西方人的态度, 产生选择扩散效应。国外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人不存在该效应。通过4个实验研究中国文化下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 发现选择方式(主动、被动)和自我表达形式(直接、间接)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无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强加的被动选择, 直接的自我表达会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 表现为对获得性的肯定。研究者认为, 两种选择方式下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导致了这种获得性:直接表达使个人态度暴露在外, 进行主动选择时要对他人的给予做出肯定回应; 而进行被动选择时, 人们要减缓因利益受损可能导致的失调, 同时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策略也使人们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不过, 间接的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者认为, 多个影响因素的相互消长使选择态度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907.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扬弃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家的原则方场和研究范式,超越了其理论误区和视界局限。由于他们的方法论基础大相径庭.所以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研究对象、探究方法、临床应用、科学定位等诸多方面,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908.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层次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主体层次性划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道德层次性研究的内在呼唤。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应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各有侧重,并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909.
树木是绘画测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其主要的分析体系为房树人测试与树木测试, 二者对树木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存在差异。树木意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可以有效地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 敏锐地体现出个体与当前环境的交互作用, 检测病理性创伤反应, 鉴别特殊群体。未来研究可考虑测试的文化特异性, 进一步检验树木–伤疤–创伤理论并完善其在灾难心理领域的应用, 也期待研究者改进测试程序并继续对其进行标准化。  相似文献   
910.
冷英  莫雷  吴俊  王穗苹 《心理学报》2007,39(1):27-34
探讨读者在阅读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时,目标信息的恢复激活的条件。运用移动窗口技术,采用3(已经实现、尚未实现与控制条件)×3(强目标愈合信号、弱目标愈合信号与无目标愈合信号)的实验设计。结果是子目标实现与否有主效应,目标愈合信号有主效应,目标实现条件和目标愈合信号有交互作用。结论是在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阅读中,目标信息表现出恢复激活的方式,目标愈合信号是目标信息恢复的必要条件,弱的目标愈合信号就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已实现的目标信息,而较强的目标愈合信号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尚未实现的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