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3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593篇
  52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81篇
  1977年   64篇
  1976年   70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管理者影响策略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根据中国企事业组织内管理者对他人发挥影响力的特点 ,选取反映中国文化的影响计策编成题目 ,并与西方背景下构建的组织影响策略量表汇编成问卷。 2 1 8位中国管理者用汇编的问卷评定他们与直接上司和直接下属在工作中相处时使用这些计策的频率。结果发现 ,在因素水平有“应变控制”和“温情说服”两个正交因素。这两个因素跨影响方向一致。对各因素内的题目做聚类分析 ,发现大多数聚类的内容跨影响方向的一致性不高。与西方的组织策略量表对照 ,因新题目的加入 ,汇编的影响计策量表内的聚类更好地反映了中国管理者使用影响计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2.
西方学者已普遍接受宽恕的本质即为亲社会性动机转变过程。从这一取向出发, 介绍Worthington提出的宽恕压力应对模型、Koutsos等人提出的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以及Hall和Fincham提出的自我宽恕模型这三个模型。三个模型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提供支持, 通过论述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 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同时在宽恕模型论述中总结分析近年来宽恕的认知加工、人际相关变量的作用以及自我宽恕方面的研究进展等。最后对宽恕在西方以及我国的研究进行回顾, 指出中西方宽恕研究发展中存在的研究不全面、缺乏理论支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3.
林琳 《心理学报》2017,(7):953-965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实验操纵实施意向,采用日记法进行为期5天的纵向追踪,考察计划行为理论的4个核心变量和实施意向如何影响拖延行为的程度及其动态过程。134名大学生在前一周末共列举了接下来5个工作日内拟完成的668项学习相关任务,随后每天报告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行为意向中介态度和行为控制感对拖延程度的影响,主观规范影响拖延程度的直接效应显著,但经由行为意向的间接效应不显著;(2)形成实施意向能显著降低拖延程度;(3)行为控制感和实施意向加速任务完成进程,行为控制感越强,或形成实施意向,均显著加快任务完成速度。研究结果对于如何进行拖延行为的干预有一定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4.
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前后出现的两个句子意思是否一致,探讨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同时验证汉字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1)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字形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最大,而字音和字义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大小不能得到分离。(2)句首词语首尾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实验结果支持了句首词语字形对句子阅读影响最大、句首词语尾字变化比首字变化对句子阅读影响更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5.
汪涛  张琴  张辉  周玲  刘洪深 《心理学报》2012,44(6):841-852
以元认知和双系统模式的心理学理论为背景, 研究了分析式系统对来源国效应的削弱, 检验了产品信息呈现方式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三个研究说明, 分析式系统的启动可以有效削弱来源国效应; 特定的产品信息呈现方式所引起的消费者信息处理不流畅性感知会激发消费者的元认知困难, 从而使他们在产品评价过程中主要依赖分析式系统, 达到削弱来源国效应的目的; 并不是所有能引起信息处理不流畅性的产品信息呈现方式都能削弱来源国效应, 过于复杂的呈现方式由于给消费者带来过多认知负荷, 反而不能成功启动分析系统, 从而无法削弱产品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汉字属性匹配与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武田  冯玲 《心理学报》1998,31(2):129-135
在识别汉字时,大脑两半球同时加工的作业成绩是否随加工阶段的增加而显出优势。本研究用汉字形、音、义三种属性分别相匹配的方法用用指定指定提取法,所得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形似材料双侧视野同时识别与单侧视野识别成绩无显著差别,而同音与近义材料则表现出双侧呈现显著优于单侧呈现的作业成绩。最后结合脑功能成像研究,对加工阶段影脑半球佃同活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7.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得到了共同的结果:(1)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显著低于高阶层者;(2)这一差异是通过贫富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低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较低是基于其更少地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是由个人内部因素所致;(3)这一中介作用会受到个体控制感水平的调节,当控制感较低时,上述中介作用成立;但当控制感较高时,低阶层会弥合与高阶层贫富归因的差异,中介模型不成立。这些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系统合理化的认知途径解释和阶层社会认知理论这两个立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显示了认知因素在此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整合的阶层—归因—合理化的逻辑,并考虑了其边界因素,对于了解低阶层者的社会心态及其形成机制,包括如何改变此状况,均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汪祚军  欧创巍  李纾 《心理学报》2010,42(8):821-833
实验从齐当别模型的视角,通过对决策过程反应时的考察分别对以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为代表的整合模型和启发式模型家族的重要成员--占优启发式模型(priority heuristi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的增加而变慢;也未随着选项之间整体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模糊决策过程的反应时反而快于风险决策过程的反应时。无论是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均不能满意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齐当别模型则能解释大部分实验结果。文章建议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人们的决策过程,检验、修改、完善,以及建立新的启发式模型或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增进对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9.
辛自强  张丽 《心理学报》2006,38(4):532-542
Karmiloff-Smith的表征重述理论认为表征重述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表征变化的过程包括程序、元程序和概念化三个阶段。采用微观发生法(包括前测、练习和迁移3个阶段,共8个期间),以数字分解组合任务为研究材料,探讨了120名小学一、二年级儿童问题解决中的表征变化及所受年龄和练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测中存在发展性差异,即二年级儿童达到概念化阶段的人数显著多于一年级儿童,但前测处于程序阶段的儿童接受5次解题练习过程中以及在近迁移题目上都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而在远迁移题目上二年级儿童的完成情况好于一年级儿童。练习模式对表征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变化的路线看,与简单模式相比,复杂模式更能促进儿童的表征发生变化,而且这时儿童表征变化的路线更丰富,表征变化发生循环的人数比例也更高。(2)从变化的速度看,复杂模式下儿童在插入难题的两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其余期间变化较小;简单模式下儿童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随后变化比较平稳。(3)从变化的广度看,练习中所获表征能力(在最后三次练习中达到元程序或概念化阶段)的推广,无论是在近迁移题还是远迁移题上两种练习模式之下的被试没有明显差异;但两组被试在近迁移题上的表现均好于远迁移题  相似文献   
150.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