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5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从信任修复的时间阶段模型来看,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信任违背发生后的修复策略及效果,而鲜有研究从违背前的视角对此展开探索。为检验社会善念能否作为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其修复效果的边界条件,本研究采用Somi范式操纵违背方的社会善念,通过让信任方完成信任博弈游戏来考察其感知到的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效果及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感知社会善念有助于促进受损信任的修复,感知高(vs.低)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实验2发现社会距离调节了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面对社会距离远(vs.近)者的信任违背,感知到高社会善念的被试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实验3不仅再次验证了前两个实验的发现,还进一步发现时间距离调节了社会距离与感知社会善念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即当社会距离远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短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当社会距离近的违背方回应时间距离长时,感知高社会善念的被试修复效果更好。由此可见,违背发生前信任方感知到违背方的社会善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信任,但其效果受到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的制约。这些发现对未来探讨信任修复的事前策略及社会善念理论的应用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2.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发展研究发现儿童早期(1岁半~2岁)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S探c讨i。e第n一c,e拓展深化边界促进与后顶叶之间的功能交互。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重点考察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基因易感人群在基于边界导航的行为受损情况。最后,延伸探讨边界在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3.
时间捆绑效应指的是主观上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相互靠近的现象。其中, 时间捆绑效应可分为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 分别对应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变化。本研究通过一个混合设计实验考察了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对时间捆绑效应的影响。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可预测、不可预测)为被试内因素, 刺激模态(听觉刺激、视觉刺激)为被试间因素。结果发现, 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 结果捆绑在主动按键后产生听觉刺激或视觉刺激都出现了增强, 而动作捆绑仅在产生视觉刺激时才出现增强。结果表明, 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会增强时间捆绑效应, 但该作用在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中存在差异。由于时间捆绑效应是反映主动控制感的主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交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4.
李孜沫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2,43(1):76-80
康熙年间疫灾频度为96.72%,形成持续上升(1662年~1680年)、持续下降(1681年~1687年)、波动上升(1688年~1708年)和再次回落(1709年~1722年)4个阶段,并以夏、秋季为疫灾流行的主要时节。康熙年间疫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内地多于边疆、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中西部的特征,其中江苏是疫灾流行最严重的省份。康熙年间疫灾流行的应对方式整体上停留于体现康熙帝意志的中央政令,官方延医赠药、施棺瘗尸、刊刻医书,民间逃疫避疫、封建迷信等传统应对阶段,但由于帝王的格外关注,特别是在特定疫病如天花、疟疾等的应对上也出现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5.
在探索时距知觉的脑机制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类被试相关研究, 动物研究可以提供较多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单个神经元电生理学以及光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证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包括时间二分法、峰值间隔法以及低比率差别强化法等。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 动物研究的范式常会进行调整。对时距知觉的动物研究的探讨将基于两方面展开:(1) 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的介绍及比较; (2) 基于动物研究范式的时距知觉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旨在为深入探索时间知觉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6.
人声是人类听觉环境中最熟知和重要的声音, 传递着大量社会相关信息。与视觉人脸加工类似, 大脑对人声也有着特异性加工。研究者使用电生理、脑成像等手段找到了对人声有特异性反应的脑区, 即颞叶人声加工区(TVA), 并发现非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特异性加工区域。人声加工主要涉及言语、情绪和身份信息的加工, 分别对应于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神经通路。研究者提出了双通路模型、多阶段模型和整合模型分别对人声的言语、情绪和身份加工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声加工的特异性能否由特定声学特征的选择性加工来解释, 并深入探究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07.
208.
赠品促销与价格促销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根据解释水平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赠品促销产品组合与价格促销产品组合在不同任务类型、不同时间距离条件下的促销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距离下, 消费者对促销产品决策存在差异。赠品促销方式在近期将来购物场景下的促销效果比在远期将来购物场景下的促销效果更好; 价格促销方式在远期将来购物场景下的促销效果比在近期将来购物场景下的促销效果更好。价格支付意愿任务下, 消费者对远期将来场景下促销产品的感知价值比近期将来购物场景下促销产品的感知价值高; 购买可行性任务下, 消费者对近期将来购物场景下促销产品的感知价值比远期将来购物场景下促销产品的感知价值高。(2)时间距离对促销方式与任务类型的表征水平匹配关系有增强、扩大作用。购买可行性任务下, 与远期将来时间相比, 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近期将来时间条件下选择赠品促销产品组合。价格支付意愿任务下, 与近期将来时间相比, 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远期将来时间条件下选择价格促销产品组合。 相似文献
209.
时间标记是指日常生活中所有突出的独特性事件。个体在经历当下的时间标记或期待未来的时间标记时, 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得到提高, 并表现出更多的目标相关行为, 即时间标记具有一种动力效应。时间标记可能增加了个体对不同时间自我之间的分离感, 继而通过自我效能感、保持一致的自我形象、损失规避及缩小差距等心理过程提高追求目标的动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时间标记在动力效应中的角色定位及动力效应的持续时间、探究时间标记动力效应的普适性、检验可能的心理机制并在实践领域开展时间标记助推行为决策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10.
记忆巩固需经觉醒状态下的信息编码和睡眠状态下的巩固阶段两个过程。记忆再巩固理论认为记忆巩固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巩固的过程,即使已巩固的记忆也会在提取激活后变得不稳定, 需经再巩固才能重返稳定状态, 此过程需要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记忆再巩固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 发生在记忆巩固之后, 依赖于蛋白质降解的去稳定化阶段和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记忆再稳定阶段, 所持续的时间窗为6 h。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否引发记忆再巩固或消退行为, 取决于提取试次暴露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