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41.
项目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姚翔  王垒  陈建红 《心理科学》2004,27(6):1497-1499
研究尝试确定IT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力要素及其内在结构。322名某IT企业开发部门的项目经理和项目小组成员参与了问卷调查.评价由深度访谈所确定的项目管理者胜任特征检核表,探讨ⅡT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IT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力可归为5个因子:个性魅力、应变能力、大局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品格。共解释方差变异的55.96%。研究还探讨了该模型对IT企业项目经理的选拔和培训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2.
任务分析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成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教师培训的经验,提出在我国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引进并逐渐推广任务分析技术。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学习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使其教学行为受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支配,加快专业技能的成长。为此本文先介绍任务分析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然后论述任务分析对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成长的作用,最后用我们的教学研究结果对上述观点提供经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743.
A survey of 830 faculty members at 89 AASCB-accredited business school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was conducted in Fall 2002 to develop a snapshot of perceptions of ethical and unethical conduct with regard to undergraduate business instruction across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 disciplines. These behaviors fell into such categories as course content, evaluation of student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isrespectful behavio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issues, financial and material transactions,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and sexual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and other faculty. Of the 55 behaviors, two were almost universally perceived to be unethical. Eight behaviors were controversial in that there was wide variance on whether the behavior was perceived to be unethical. In addition, females' ethical perception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males on three behaviors; older participants differed from younger participants on seven behaviors; participants at research-oriented institutions differed from participants at teaching-oriented institutions on one behavior; and tenured, untenured tenure-track, and untenured non-tenure-track participants differed on three behavio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nd the detailed comments of the respondents provide a starting point for discussing more systematic means to consider ethical issues within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相似文献   
744.
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孟庆茂  刘红云 《心理科学》2003,26(4):617-619
本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方法,对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构维度以及维度结构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教学绩效评价具有七个维度;(2)七个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知识宽度、人际和谐为外源影响变量,教学热情、师生互动、教学管理、功课量为中介变量,学习价值感为结果变量;(3)评价问卷具有跨专业、跨年级稳定性,并不受课程类别影响,说明评价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  相似文献   
745.
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雪英  胡湜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700-1708
MBTI是Katherine Briggs与Isabel Myers共同研制出的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近些年来,伴随其理论的演进,MBTI量表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通过系统梳理MBTI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相关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该量表的内在发展脉络是“从类型间差异评估,到类型内差异评估,直至个体差异评估”.而未来研究应注重:调查我国职业基础人群MBTI人格类型,建立数据库;深化MBTI量表研究;开展MBTI跟踪研究及跨文化研究;深入并拓展MBTI人格类型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46.
工作重塑实质上是一种情境性的主动性行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首先系统归纳工作重塑与社会情境因素之间关系的4种研究视角,即社会情境是工作重塑的目标、社会情境因素是工作重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社会情境因素为工作重塑设立边界条件。此外,梳理并讨论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对于工作重塑的影响、工作重塑在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性两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对嵌入于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包括探索工作重塑对他人的影响、探索团队工作重塑驱动个体工作重塑的多重路径、探索社会情境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探索社会情境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如何影响工作重塑,以及探讨基于中国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7.
This article was prepared to extend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metacognition to include the orientation of thematic and common features analyses of events in daily-life interactions. A brie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wa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o pave the way for this new orientation. This heuristic conceptualization and direction of metacognition was realized and materialized due to research in deaf education. Metacognition, a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dispelled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who live with deafness. It was viewed impetus for continu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748.
749.
750.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the young, searching for a real equilibrium between body, mind and affective, and the desire to develop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are vital paths that must be investigated if are to adapt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 A reform of the pace of schooling, a better distribution of prescribed subjects, an inter‐ and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se are but some of the means that can be considered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