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团队领导的职能、决定因素及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的情境特点和任务要求使团队领导具有了不同于传统组织领导的特点。该文从团队领导与群体领导的区别入手,以职能领导观分析了团队领导的职能:包括团队联络职能,收集并转译来自团队内外的信息;目标建立职能;运作协调职能,协调团队成员活动使其能在团队水平上充分整合;以及决定领导职能相对重要性的团队特征与作业特征,最后探讨了团队领导对团队有效性的作用及机制,并指出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72.
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国家赋予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的两个职能,它在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与病人的维权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临床实践教学出现了滑坡现象.在分析了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作者试从制定相应法规,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践行行医准则,尊重病人权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保证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73.
医学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医学哲学"公选课学习的9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教学,学生在中西医比较、医学文化、死亡观、疾病观的认识等方面收获较大;教师的学术声誉和教学内容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4.
团队心智模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晓俊  俞文钊 《心理科学》2005,28(1):180-182
学习型组织是当前组织变革的主流方向之一.有关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讨论无论在理论或实践领域都颇受关注。本文从团队心智模式人手,考察了心智模式的分享性指标在5个取样组织之间的差异性,结合质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团队心智模式的分享性指标和组织绩效的潜在关系。同时,本文也考察了团队心智模式和工作态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认为培育团队心智模式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75.
以1197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工作满意度与教学动机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两组变量之间存在三对典型相关关系:环境满意度、升迁进修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和管理满意度作为抑制变量强化了活动满意度与内部动机的正相关;活动满意度和收入满意度对环境满意度与外部动机的正相关关系有调节作用,管理满意度作为抑制变量影响着升迁进修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与外部内化动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鉴于工作满意度对教学动机的影响更为明显,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可能存在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676.
张维  蔡笑岳  张晓文  赖淑贤 《心理科学》2012,35(6):1371-1375
采用Go/No-Go范式,26名中学生参与实验。考察在基于主体错误反应和基于客体错误信息两类错误监控条件下,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不同类型错误信息监控的脑电成分。结果显示,(1) 错误反应监控条件下,实验组对要义特征的错误反应诱发的ERN较字面特征的更负,而对照组则相反。(2) 错误信息监控条件下,两组学生均表现出监控字面特征错误诱发的ERN波幅较监控要义特征错误的更大。(3) 两种监控条件均表现出实验组产生的ERN波形较对照组的更负。表明:虽然两类监控条件均能诱发明显的ERN,但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基于主体错误反应的监控主要受个体对其错误加工深度的影响;基于客体错误信息的监控则受错误信息的清晰性影响。  相似文献   
677.
王震  仲理峰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37-1046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是指在一个工作团队中, 团队领导与不同成员的交换关系在质量上的差异性。尽管它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核心内容, 但相比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 关系差异化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它对个体和团队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概念、研究起源、测量、影响因素、影响效果以及作用机制方面, 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78.
679.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at summarizes behavio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journal Teaching of Psychology from 1974 to 2006 is provided. A total of 116 articles of potential utility to college-level instructors of behavior analysis and related areas were identified, annotated, and organized into nine categories for ease of 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68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eachers of issues related to ‘race’ and racism in psychology when trying to develop anti‐racist practice in their teaching. I argue that the promotion of anti‐racist practice can be impeded by the institutionalised cultures of some psychology departments and that such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out of an over‐reliance on positivist ideas. Positivism obscures the fact that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from position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which in turn obscures the soci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ace’. This is clearly a problem when trying to develop anti‐racist practice in teaching. It also leads to fixed ideas about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what can be considered as good pedagogical practice, where notions of ‘balance’ and ‘neutrality’ are advocated, effectively overriding argu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t also obscures the power and privilege associated with workings of ‘whiteness’. I illustrate this by presenting examples from my own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race’ issues on undergraduate degree courses. I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anti‐racist teaching by proposing a collective reflexive approach to changing institutional cultures that are currently at odds with anti‐racist practice. I also invit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s on how best to achieve such collective conscientisation.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