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1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408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 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 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群际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以及志同道合者的出现, 是大规模集群行为得以引爆的重要条件; 而在集群行为爆发后, 群体内所形成的暂时性的、情境性的“规则”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关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特定情境下的参与行为意向测量和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西方集群行为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2.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3.
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力研究已经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走向重视具有复杂互动功能的合作创造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合作创造力研究的产生及特点,然后总结了合作创造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个体与群体同一性、个体与群体动机以及有助于创造的个体及环境因素,并指出合作创造力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应在重视合作创造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合作创造力理论,同时注重研究合作创造力的支持环境与支持技术,并且发展出合作创造力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74.
    
Quine's justly famous paper \"On What There Is\" introduced a criterion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 which has been almost universally accepted by analytic philosophers ever since.In this paper I try to unpack some of the substantive and controversial philosophical commitments that are presupposed by this criterion.The aim is not to show that the criterion is incorrect,but merely that it is not as obvious as it is taken to be by many,and that we might have reason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相似文献   
975.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关注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社会认同量表和感戴量表对44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1)网络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感恩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认同在感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中起加强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感恩等个体因素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76.
杜旌  冉曼曼  曹平 《心理学报》2014,46(1):113-124
中庸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倡导在全局认知基础上采用执中和适度的方式, 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以49个企业团队的41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层次线性模型考察中庸价值取向在不同情境下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员工具有高变革认知时, 中庸价值取向对员工变革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当团队中存在高同事消极约束时, 中庸价值取向对员工变革行为有显著消极作用; 模范带头作用没有显著情景作用。研究揭示了中庸价值取向影响员工变革行为是依据情景而变化, 从而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977.
《心理学报》2024,57(2)
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同时伴随着心理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例如, 自伤)。本研究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 考察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自伤(NSSI)的动态双向作用模式, 并检验疏离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一性混乱量表、疏离感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1258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波段调查(分别记作T1、T2和T3)。RI-CLPM结果表明:(1)分离了个体间效应后, 个体内水平上T1的NSSI显著正向预测T2的同一性混乱, 而T2的同一性混乱显著正向预测T3的NSSI, T2的NSSI也显著正向预测T3的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NSSI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2)个体内水平上T2的疏离感在T1的NSSI与T3的同一性混乱的关系中具有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基于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 将同一性这一青少年的关键发展任务和NSSI在时间尺度上联系起来, 对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8.
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研究:结构、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言行为研究伴随角色外行为研究而兴起, 对其研究顺应了知识管理等管理新理念的要求, 也与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等方法, 以特质激活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经济理性观为基础, 探索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构思、形成机制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结构研究; (2)建言行为多层次动态形成机制研究, 包括基于特质激活的个体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个人认同的领导行为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的组织因素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及基于经济理性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对建言行为交互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3)建言行为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979.
团队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  许燕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636-640
从团队异质性的分类与测量、异质性的结果变量、异质性研究中的调节变量等方面阐述了团队异质性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未来的团队异质性研究需要对不同维度的异质性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其次,异质性研究不仅要关注易观察特质的异质性,同时也需关注深层特质的异质性;最后,需要综合组织的背景,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将简易性度测量应用于中国学生性别自我认同的研究,考察其发展过程、主要差异和影响因素,并制订性度常模。简易性度测量采用定量方式衡量性度,可从行为方面有效地应用于人群性别自认障碍的筛检,对预防心理疾患、健全个体性意识有一定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