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5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对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的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预科通识教育、基础及临床医学教育、二级学科培养的各阶段绝大部分八年制学员都认为医学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非常重要,且随年级升高而愈加重视,但医学人文素养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还颇有差距。随后,指出军医大学八年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课程创新设计不足、人文修养重视不够、人文类社会实践欠缺等问题。进而结合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特点,讨论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立足未来军事卫勤保障需求、扩展培养方式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52.
通过对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二级数据库(UpToDate)的功能、优缺点,以及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泌尿外科规范化培训为例,探索并思考如何利用有效的数字化医学资源,持续地提升临床思维的培训质量,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与规范、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循证医学方式的临床决策选择等一系列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问题,使规范化培训多样化、形象化、真实化。通过反复的实践教学,逐步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同质化培养有岗位胜任能力的住院医生。 相似文献
453.
按照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概念架构,将护士人文执业能力培养分解为心理调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实践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5个核心概念,并将其融入在体验式教学课程中,应用于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培训中。通过引导式思考、情境体验、实践反思、质量评价等方式,开展相关培训。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发现体验式教学法能为ICU护士提供对人文执业能力理解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提升护士人文执业能力。 相似文献
454.
探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多元概化理论合成信度的权重效应。使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问卷\",要求534名学生对16名教师进行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作嵌套设计的多元概化理论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多元概化理论合成信度估计权重、先验权重和效果权重产生不同效应;(2)结合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充分分析三种权重对合成信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概化理论\"合成信度三种权重效应分析模式图\",能为正确使用多元概化理论权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5.
本研究以733名免费师范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满意度、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及其师范生从教动机与职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从教动机在政策满意度、教师支持与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师范生在政策满意度、从教动机上存在年级差异,在职业认同上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2)政策满意度、教师支持、从教动机与职业认同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政策满意度与教师支持对职业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从教动机在政策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之间、教师支持与职业认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从教动机对政策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对教师支持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围绕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56.
以471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报告法考察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开放性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儿童性别、年龄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后,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2)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创意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3)开放性人格能够调节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个体开放性人格水平越高,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创意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越强。研究表明,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可能是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关联的重要机制,改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提高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水平,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457.
为研究区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学效能感,采用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对382名中学教师及其相应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数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这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和Ashton的教师教学效能感模型相一致.通过对可能影响教师数学效能感因素的考察发现,教龄因素对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不同的影响,随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表现出上升的倾向.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与已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别和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8.
本研究用纵向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分享阅读(故事教学)和传统教学(字母教学)两种拼音教学方式对幼儿园中班儿童的拼音水平和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无拼音教学组,两种形式的拼音教学均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字母知识,但分享阅读拼音教学对幼儿字母知识的促进作用更大。(2)分享阅读的拼音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拼读能力,而传统教学对幼儿的拼读能力基本没有促进。(3)分享阅读的拼音教学对幼儿的首音、韵脚和声调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幼儿自然发展起来的音节意识的影响很小;传统教学对幼儿的语音意识基本没有促进。 相似文献
459.
“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effects of explicit instructions to“be creative”),是指在创造力测验或实验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有创造性”(be creative)的指导语,能够促进被试的创造性表现的现象。该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最大化表现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语中对“创造性”作出解释、创造性任务的类型以及被试特征,都会影响“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的产生。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发生的机制,从设置创造性目标、根据任务特征施加精细指导、结合学生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0.
S. A. Barnett 《Aggressive behavior》1977,3(3):209-229
In this paper, the term ‘teaching’ means activities which induce a specific change in the behavior of a member of the same species, and are adapted until the pupil reaches a certain standard of performance. Teaching in this sense is confined to man, with one group of exceptions. Other forms of social learning are observed among the mammals and even the buds. The most important is imitation, or learning by observation. Teaching by other species always involves punishment, and always leads to the separation or spacing out of individuals. It occurs 1) at weaning, 2) in maintaining status within a group, and 3) in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each case an animal is punished for approaching another. Man is distinguished by using punishment not only as a deterrent but also in the teaching of skills. Such conduct is sometimes called aggressive. To give it this name is to put teaching (by punishment) in the same class as socially undesirable acts. Such a usage obscures questions that can profitably be asked. Children learn much by imitation, and are encouraged to do so. But teaching of skills (usually not by punishment) and of customs seems to be universal in human communities, both primitive and advanced. To say that there is an instinct or drive to teach adds, however, nothing to this statement. Some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formal process in schools, is by adults and is confined to particular societies. But, in addition, children teach younger children, sometimes evidently without prompting by elders. This is one aspect of the nurturant behavior which is perhaps a feature of all societies. Some traditions seem to be maintained solely by children. Such conduct is probably at times altruistic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term. “Altruism” in biological writings today has, however, a different meaning, and is therefore becoming a source of confusion. In many communities, both primitive and advanced, nurturant behavior and the teaching of young children by older children are reported to be more prominent among girls than among boys. Teaching, considered as a type of behavior, has been neglected as a subject of study. It would repay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especially as it appears in the conduct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