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71.
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蒋京川  刘华山 《心理科学》2004,27(1):168-170
成就目标理论整合了曾经分离的动机研究和认知研究,是社会认知取向在动机领域中的代表性课题。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学习内在机制的理解。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这一领域应改进测量工具、进行重复验证、跨文化研究以及干预研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2.
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4,27(1):203-206
本研究共调查来自企业的员工539人,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对个体反馈寻求数量、反馈寻求努力起作用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各个维度对结果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3.
通过对846名教师进行“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调查发现,所调查的教师在教学对象等10个教学因子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相关。同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诸因子方面的认知偏差存在性别、类型、任教的学校层次及教龄等方面的显著性差异,其中在整个教学因子上,女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好于男教师,教龄在1~5年的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好于教龄在16—20年及20年以上的教师;在绝大多数因子方面,教学优秀教师的认知偏差要好于一般普通教师;在部分教学因子上,小学和高校教师的认知偏差分别要好于初中和高中教师,教龄在6~10年段和11~15年段的教师的认知偏差均好于教龄在16~20年及20以上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4.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175.
Three studies are reported that explore the impact of Jin‐Shang teachings (a specialized Confucius teaching of trust on business practices) on mainland Chinese people's trust. In Study 1 , we primed Confucius and Jin‐Shang teachings on trust, and compared their effects on trusting tendency to a control prime. We found that these teachings made mainl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score higher on three different trusting scales. In Study 2 , we found that the Jin‐Shang prime made mainl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invest more money in a trust game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prime. In Study 3 , we compared the Jin‐Shang prime to Protestant teachings and contemporary writings on reciprocity, and found that only the Jin‐Shang prime in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rusting tendency from Chinese participants than the contro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76.
本研究以34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交互作用视角建立框架模型,研究教师社会化前因变量、社会化近端结果和终极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教师社会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教师社会化近端结果在组织策略和社会化终极结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主动策略和社会化终极结果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②同事帮带仅通过促进教师对学校的了解促进教师社会化终极结果;③家长配合一方面直接促进教师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清晰对社会化终极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7.
张文海  卢家楣  张庆 《心理科学》2011,34(4):834-838
青少年情绪调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但环境变量是如何通过个体内变量对情绪调节施加影响还不清楚,我们现在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教师情感能力在青少年学生气质影响其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选取7-12年级1385名男女学生,和对应的36名班主任,分别施测学生问卷--情绪调节问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和教师情感能力问卷。结果表明:在学生水平,认知重评与气质维度的努力控制和亲和性正相关,与激情负相关;抑制只和负性情感正相关。在教师水平,教师的情感管理减弱了激情和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而教师的情感沟通增加了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教师的情感管理增强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反而教师情感理解降低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因此,气质的不同维度对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不同,教师情感能力的不同方面对这种影响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提示在开展情感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气质学生选择不同的情感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8.
李丹  徐晓滢  李正云 《心理科学》2011,34(6):1360-1366
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在对死亡的认知上,则主要采用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以中性、概括、简洁为主要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9.
教师组织认同、工作满意感与情感承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通过对545名教师施测Mael和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工作满意感问卷和情感承诺问卷,结果发现:(1)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工作满意感水平;(2)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情感承诺水平;(3)个体的工作满意感能够部分中介其组织认同对于情感承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0.
This study describes an unexpected behavioral process that influenced behavior during the teaching of concepts to a 4-year-old girl. The efficacy of and preference for three strategies that varied in teacher directedness were assessed in a multielement design and concurrent-chains arrangement, respectively. The strategy that involved the most teacher direction was most efficacious and preferred. In addition, embedded teacher prompts, common in child-led teaching procedures, functioned as a punisher for the child's toy play.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and preferred teaching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