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晨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90-1599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忆, 依恋理论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个体依恋风格的差异为视角, 根据Conway和Pleydell-Pearce’s的自我记忆系统(Self-Memory System)总结出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过程中, 依恋系统具有目标导向、防御排斥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安全型相较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数量、具体性、准确性、通达性和情绪强度、情绪唤醒度上具有优势。未来研究可以从依恋系统的激活, 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在记忆提取中具体成分的差异, 依恋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的关系上来探讨。  相似文献   
92.
语词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VOE)是指语词化描述对非语言认知的阻碍效应。研究者发现影响语词遮蔽效应的因素有:时间因素、言语描述任务、分心任务、再认测验、个体差异等。现有的有关语词遮蔽效应的解释理论有三种:记录干扰理论、不合适的加工转换迁移理论和标准转换理论。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讨言语描述影响了知觉内容还是提取线索等内容  相似文献   
93.
在因素结构水平上评估跨群体的一致性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常常遇见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可以选择探索性因素分析→目标旋转→一致性评估这一途径。本文首先介绍正交目标旋转的简单原理,然后介绍其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软件和程序。目标旋转之后,结构一致性的量化可以采用一致性系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可采用一定的实证分布、近似处理或经验标准进行统计检验。之后采用一项实证数据,演示探索性因素分析、目标旋转以及结构一致性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4.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5.
文化价值取向与自我调节点对反馈效果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丽  时勘 《心理学报》2004,36(6):738-743
选择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和自我调节点作为影响反馈效果的调节变量,采用2×2(反馈方式、反馈对象)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以公文处理练习为实验材料,对171名MBA学生进行反馈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集体主义倾向、自我调节点是影响反馈效果的调节变量,集体主义倾向强的人得到针对小组的反馈,公文处理成绩提高;表扬提升调节点的被试公文处理成绩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6.
创造能力不同学生的分类加工过程差异的眼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类理论观的基础上, 本研究在目标匹配范式下, 使用可以表示一定概念的现实物体或场景的图片材料, 通过眼动记录法对分类加工过程的分离, 考察了40名创造能力不同的中学生分类加工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首次加工阶段, 创造能力高和低的被试均先对目标类别概念进行加工, 然后再对选项区的待分类概念进行加工。创造能力高的被试更多地使用概括性的加工策略完成任务并表现出加工的有效性, 创造能力低的被试更多地使用比较性的加工策略表现出加工的无效性。在再加工阶段, 高和低创造能力的被试将加工的重点放在待分类概念上。创造能力低的被试通过概括和比较的策略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97.
马艳云 《心理学报》2007,39(2):209-214
Duncan等人认为,当目标和干扰子之间差异越大且干扰子彼此之间差异越小时,则目标搜索越快。他们的结论定性地描述了目标搜索斜率(反应时间对呈现项目数的函数)的决定因素。笔者从方位维度刺激关系方面进一步定量探究该问题,并提出决定因素为g(T, D, n)(目标方位和干扰子方位间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证实目标搜索斜率是由g(T,D,n)值决定,目标搜索斜率随g(T, D, n)值增大而减小,相同g(T, D, n)值条件的目标搜索斜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8.
唐晓雨  孙佳影  彭姓 《心理学报》2020,52(3):257-268
本研究基于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与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中性条件、无效线索)两个自变量, 通过3个实验来考察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对视听觉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的影响。实验1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结果发现, 在双通道分配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目标产生显著IOR效应, 而视听觉目标没有产生IOR效应; 实验2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与实验3 (听觉刺激呈现在中央)结果发现, 在视觉通道选择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与视听觉目标均产生显著IOR效应但二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减弱视听觉IOR效应。  相似文献   
99.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tack-target in laboratory tests appear to greatly influence the tendency for aggression to be initiated, maintained, and stopped.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accessibility, target movement, and vocalization among pigeon conspecif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different aggression tests: 1) paired aggression (PA); and 2) schedule-induced aggression (SI). In the PA test, dominant and subordinate roles formed quickly, and soon aggression episodes started to decline. In part, the subordinate's yielding behavior appeared to discourage attack.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rget bird's behavior on attack frequency was borne out by the finding in the SI test that pigeons attacked a shielded, live, active target more often than a passive one. Furthermore, using a specially constructed stuffed pigeon in the SI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ogrammed, combined aggressive vocalization and body movement evoked most attacks with the VT schedule, vocalization alone evoked the next highest number of attacks, body movement alone the third most, and combined silence and immobility the least attack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explaining some past reported results associated with target features and a means for selecting other target features for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100.
Mice that are confined in a narrow cylinder readily bite inanimate targets. The following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ail shock on the target biting behavior of two strains of mice. During 20-min daily sessions, ten tail shocks were administered on a fixed-time 2-min schedule. One group of mice received a tone-conditioned stimulus (CS) which terminated with the onset of the shock, and a second group of mice did not. Target bites were collected in eight 15-sec bins over the 2-min trial and cumulated over the session. It was observed that tail shock was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target biting and that there was a comparatively high intershock interval biting rate. In addition, intershock interval biting was suppresse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CS. These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utility of this paradigm for the psychopharmacological assess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