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汉语单字词为材料,通过颜色来区分目标和分心物,采用过程分离程序,直接探讨了目标激活与分心物抑制和意识、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靶词充当分心物时,不仅意识过程存在的概率降低,无意识过程存在的概率也降低。这一结果说明,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信息是有关还是无关,并不能分离意识和无意识过程;(2)靶词充当目标时,加工水平影响Pc,但不影响Pu,而靶词充当分心物时,加工水平既不影响Pc,也不影响Pu。因此,加工水平能否分离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依赖于靶词的作用或信息是否有关  相似文献   
32.
Research on tact acquisition by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has often focused on teaching participants to tact visual stimuli.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procedures for teaching tacts of nonvisual stimuli (e.g., olfactory, tactil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tend the literature on secondary target instruction and tact training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a discrete‐trial instruction procedure involving (a) echoic prompts, a constant prompt delay, and error correction for primary targets; (b) inclusion of secondary target stimuli in the consequent portion of learning trials; and (c) multiple exemplar training on the acquisition of item tacts of olfactory stimuli, emergence of category tacts of olfactory stimuli, generalization of category tacts, and emergence of category matching, with three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SD.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articipants learned the item and category tacts following teaching,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generalization across category tacts, and category matching emerged for all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33.
通过操纵目标刺激的表面形式变化,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发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图形识别任务受到了这种操纵的影响,再认任务则没有,同时发现,它们存在着依赖性的关系。对比相关研究,该实验结果表明,概念驱支任务对刺激的表面或知觉的物理性表现出敏感性,是在刺激的编码阶段;数据驱动任务在码阶段和提取阶段,均对其表现出敏感性,在刺激的提取阶段,这两种类型任务提取了刺激的某些共同成分。  相似文献   
34.
通过转头选中运动目标是虚拟现实(VR)中的常见操作,然而运动目标包含远离和靠近运动,确定两类操作的时间特性差异对设计高效的用户接口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17名被试在VR中通过转头将球体光标快速准确地放入水平运动的球体目标内,并改变初始距离、目标容差和目标速度。总时间结果显示,远离运动的操作难度更大,初始距离和目标容差对远离和靠近运动的影响相似,目标速度对两类运动的影响相反。进一步将光标的移动过程划分为加速、减速和调整阶段,结果发现,远离运动的加速和减速时间大于靠近运动,但是两类运动的调整时间接近,并且只有目标容差对两类运动的影响一致。最后构建了总时间与三因素的函数模型,成功解释了两类运动的操作时间特性。本研究证明了远离与靠近运动具有不同的操作时间特性,为两类运动的独立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5.
通过4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机制和特征。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判断完道德词后,对判断随后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字母的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词汇类型对空间位置的影响。实验2采用有意识迫选法,要求被试出声读出屏幕中央的道德词后,对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希腊语非词进行二择一迫选,发现被试读出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上方的非词,读出不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下方的非词。实验3仍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做出空间"上"的判断后,对随后道德词的词义判断反应时显著快于不道德词,做出空间"下"的判断后,对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词。实验4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对判断人物的道德性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屏幕上方的人物是道德的,而屏幕下方的人物是不道德的。4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理解中,映射的方式是灵活的、双向的,既可以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也可以由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但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36.
奖赏能够影响注意控制,但是关于奖赏历史对注意控制的影响还处于争论之中。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点探测范式,操作了奖赏历史和奖赏额度,考察了奖赏历史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调节作用。实验一结果发现,有奖赏-无奖赏条件下前后阶段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无奖赏-有奖赏条件下有奖赏阶段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奖赏阶段。实验二操作了奖赏额度,结果与实验一一致。整个研究表明,奖赏历史促进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先前奖赏对随后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产生持续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7.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8.
靶控输注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静脉给药方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麻醉,但个体差异的存在使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受到局限。通过对病人个体差异的哲学分析,阐述个体差异对靶控输注技术的影响。并就克服个体差异的影响,提出了靶控输注技术的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39.
在返回抑制范式下 ,利用线索—靶子模式进行了两个实验 ,以大学生为被试 ,以重复线索化次数来操纵线索化阶段的注意 ,以靶子的注意定向来操纵靶子加工阶段的注意 ,探讨注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连续线索化方式 ,发现当靶子为自主性注意定向时 ,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有显著影响 ,线索化 3次时返回抑制值大于线索化 1次和 2次 ;当靶子为反射性注意定向时 ,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无影响。实验二采用交叉线索化方式 ,发现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正好与实验一相反。两个实验一致表明 ,无论是线索化阶段的注意 ,还是靶子加工阶段的注意 ,均对返回抑制有显著影响 ;并且 ,在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上 ,二者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从而支持注意影响返回抑制的观点。该结果对返回抑制的机制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0.
A remarkable ability of the human visual syste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ttentional control settings (ACSs) that govern what stimuli capture or hold attention.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ACSs can be specified by episodic long-term memory representations. In all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memorized 30 images of objects that they then monitored for in an attention task, inducing an episodic-based ACS. In Experiments 1a and 1b, only studied cues in a cueing task captured attention. We confirmed these cueing effects reflect capture by testing for inhibition of return in Experiment 2a, and controlled for perceptual masking by cues in Experiment 2b. In Experiment 3 we determined that ACSs are specifically supported by episodic retrieval, by dividing studied images into two sets and designating one as the targets in a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Only target-set matching distractors produced a spatial blink (captured attention). These results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presentations specifying AC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