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4篇
  1783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Background/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a disease on a person's subjective health state, patients are often asked to assess their current health state and to retrospectively assess how healthy they were before they fell il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whether patients generally overestimated the quality of their pre-disease health. Method: Six samp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cancer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and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arcoidosis, N between 197 and 1,197)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assessed their current health states and their health states at the time before diagnosis. The retrospective scores were compared with matched data from general population studies. Results: In three of the six studies, the retrospective health ratings of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norms (effect sizes between 0.24 and 0.46), two studies yielded nonsignificant effects, and in one study there was an opposite trend. The general overestimation of pre-disease health was more pronounced in older patients as compared with younger ones, and it was more pronounced when global health/quality of life was to be assessed. Conclusions: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s of pre-disease health states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disease-related changes in a person's health state.  相似文献   
872.

在神经成像技术研究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意外发现能给研究参与者带来明显医疗帮助,且已获得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应告知其意外发现。对此,通过互惠原则、利他原则和轻松救助理论可以对其提供伦理辩护。除此之外,通过轻松救助理论论证了研究人员应承担适度寻找意外发现的道德责任,但需权衡研究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最后,文章提出了意外发现的分类和具体反馈计划,以确保研究参与者能及时获得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发现。但是,划定意外发现的范围颇具挑战,需综合考虑意外发现的科学有效性、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873.
采用问卷法和追踪研究设计,对北京市294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来考察初中生学生投入的发展特点,以及同伴欺负与学生投入发展变化的关系。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从初一(T1)到初三(T3),学生的行为投入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参与学校活动的投入度上),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呈上升趋势;(2)在控制性别和父母学历后,初中生受言语欺负会负向预测T1时的行为和情感投入;受关系欺负会负向预测T1时的行为、情感及认知投入;受身体欺负会负向预测行为投入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874.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5.
叙事医学的概念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均得到快速发展。对采用叙事医学进行干预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开展有关叙事医学的临床对照研究提供参考。现有叙事医学涉足的领域包括了叙事医学教育、叙事医学文学、叙事医学临床实践等方面,在叙事医学临床实践方面集中在叙事病历、叙事故事的建立,并通过叙事干预实现其医疗目的。叙事医学干预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干预,将叙事医学作为干预措施进行的对照研究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876.
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重大威胁等应激情境下的有效且灵活适应的能力, 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研究表明海马是调控心理韧性的重要脑区, 且催产素可能通过作用于海马增强心理韧性。海马内部环路内嗅皮层-齿状回-CA3可能调节恐惧记忆的泛化和消退以增强心理韧性; 海马外部环路齿状回-杏仁核-伏隔核及海马-伏隔核环路调节情绪, 可能分别通过促进奖赏和带来厌恶进而增强或降低心理韧性。催产素作用于海马增强心理韧性的可能途径有:催产素促进海马神经发生, 降低海马腹侧成熟神经元对应激的敏感性, 提高海马“模式分离”功能, 降低应激记忆泛化; 催产素恢复海马谢弗侧枝-CA1突触长时程增强, 促进机体适应应激; 催产素降低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 重新建立机体稳态。  相似文献   
877.
刘源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755-1772
追踪研究当中, 交叉滞后模型可以探究多变量之间往复式影响, 潜增长模型可以探究个体增长趋势。对两类模型进行整合, 例如同时关注往复式影响与个体增长趋势, 同时可以定义测量误差、随机截距等变异成分, 衍生出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特质-状态-误差模型、自回归潜增长模型、结构化残差潜增长模型等。以交叉滞后模型和潜增长模型分别作为基础模型, 从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解的角度对上述各类模型梳理, 整合出此类模型的分析框架, 并拓展建立“因子结构化潜增长模型(factor latent curve model with structured reciprocals)”作为统合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早期儿童的追踪研究-幼儿园版, ECLS-K), 建立21049名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的往复式影响与增长趋势。研究发现, 分离了稳定特质的模型拟合最优。研究也对模型建模思路和模型选择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78.
基于“为学习而测评”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客观量化学习现状并提供诊断反馈的测评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相比于横断认识诊断测评,纵向认知诊断测评更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为使国内学者系统性地了解纵向认知诊断模型,首先,依据建模逻辑将已有纵向认知诊断模型划分为基于潜在转换分析的和基于高阶潜在结构模型的两类,并逐一介绍和说明两类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景;然后,通过模拟研究为读者呈现如何使用纵向认知诊断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如何解读相应的诊断结果。最后,提炼出四个可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879.
工作恢复是指工作中精力消耗之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恢复过程。工作恢复是个体补充消耗的生理和心理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努力—工作恢复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工作恢复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日记研究法,探索心理剥离、放松、掌握经验和控制等工作恢复的心理过程,考察休整、非工作活动、员工所处社会环境等工作恢复的前因变量,并检验工作恢复对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现等结果变量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工作恢复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情感、提高工作业绩。今后需在工作恢复的测量指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并在工作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等方面着力拓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80.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factorial validity of Harter's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Adolescents (SPPA) with an Australian sample drawn from the Raine study 14‐year follow‐up. Participants, boys (n = 795) and girls (n = 758) from Grades 8, 9, and 10, completed the SPPA. Cronbach's alpha showed good internal reliabilities for seven of the eight subscales and global self‐worth. Boy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hletic (p < .001), physical appearance (p < .001), and romantic (p < .05) self‐perceptions, while the girls percei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behavioural conduct (p < .001) and close friendships (p < .001).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similar factors to those reported by Harter with North American adolescents, although cross loadings resulted in one additional factor. Our findings generally supported Harter's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self as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and with minor modifications, the use of the SPPA with Australian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