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3篇
  免费   1604篇
  国内免费   921篇
  1571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671篇
  2019年   666篇
  2018年   634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577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1616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638篇
  2007年   749篇
  2006年   756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542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7篇
  1987年   22篇
  1985年   182篇
  1984年   179篇
  1983年   141篇
  1982年   139篇
  1981年   114篇
  1980年   125篇
  1979年   115篇
  1978年   169篇
  1977年   123篇
  1976年   109篇
  1975年   82篇
  1974年   74篇
  1973年   7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72.
运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118名初中男学生进行攻击性的研究.比较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包括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结果显示:群体无论是作为攻击来源还是攻击目标都能起到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境作用;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在攻击性方面有显著差异;群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远高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攻击性: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时比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873.
874.
875.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相似文献   
876.
喻婧  丁洁  王晓燕  周仁来 《心理科学》2006,29(4):845-847,860
本实验采用DRM研究范式,考察经验、材料性质和加工水平三个方面对虚假记忆的影响。实验首次采用句子的方式呈现,给被试提供符合经验和不符合经验的句子进行学习和再认。实验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对虚假记忆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经验是导致虚假记忆产生的主导因素,加工深度同经验之间以及材料性质同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77.
为深入了解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真实体验,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10例受访者进行深度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可归纳为中青年经历脑卒中后的心理痛苦、中青年患者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及中青年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三个部分。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存在创伤后成长这一积极心理体验,为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提供新的切入点。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早期创伤反应及压力源,从促进因素入手,激发中青年患者的潜能和力量,充分利用其心理资源以达到身心适宜的状态。  相似文献   
878.
介绍了国外学者为验证类别学习的多重系统理论所做的行为实验研究及主要结果,包括反馈训练、延迟反馈、反应位置、间断的类别刺激分布等因素对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和数字Stroop任务、序列记忆扫描任务、类别数量等因素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了实验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类别结构之间的难度差异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79.
880.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articles have focused on the identifiability of the basic local independence model. The identifiability issue usually concerns two model parameter sets predicting an identic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n the response patterns. Both parameter sets are applied to the same knowledge structure. However, nothing is known about cases where different knowledge structures predict the sam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his situation is referred to as ʻempirical indistinguishabilityʼ between two structures and i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present paper. Empirical indistinguishability is a stronger form of unidentifiability, which involves not only the parameters, but also the structural and combinatorial properties of the model. In particular, as far as knowledge structures are concerned, a consequence of empirical indistinguishability is that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knowledge states cannot be empirically established. Most importantly, it is shown that model identifiability cannot guarantee that a certain knowledge structure is empirically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s. The theoretical findings are exemplified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empirical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