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need for closure predicts an evaluative bias against people whose opinions or behaviors deviate from those of other members of their social group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 for closure and deviant bias generalized to nonsocial stimuli, and we examined the process underlying this relationship. Sixty-on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measures of the need for closure, the need for structure, intolerance for ambiguity, and the ability to be decisive and achieve cognitive structure. They then rated their liking for letters of the Latin alphabet ("A" & "B") whose locations were consistent and inconsistent with relevant categories ("A circle" and "B circle"). Participants liked category-inconsistent letters less than category-consistent letters.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need for structure and closed-mindednes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is deviant bias, whereas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ability to be decisive and achieve cognitive structure did not.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 for closure and deviant bias is a relatively basic and pervasive effect that is not unique to social deviance and is driven by the need for structure and closed-mindednes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nonsocial stimuli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2.
The Tower of London (TOL) task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oth clinical and research realms. In the current study, 104 healthy participants attempted all possible moderate- to high-difficulty TOL problems in order to determine: (1) optimal measures of problem solving performance, (2) problem characteristics, other than the minimum move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determine participants’ difficulty in solving problems successfully,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and (3) effects of increased task experience on which problem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problem difficulty. A factor analysis of six performance measures found that, regardless of task experience, problem difficulty could be captured well either by a single factor corresponding to general quality of solution or possibly by three subordinate factors corresponding to solution efficiency, solution speed, and initial planning speed. Regression analyses predicting these performance factors revealed that in addition to a problem’s minimum moves three problem parameters wer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difficulty: goal position hierarchy, start position hierarchy, and number of solution paths availabl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a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trongly depended on which performance factor defined performance. We conclude that TOL problem performance is multifaceted, and that classifying problem difficulty using only the minimum move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inadequate.  相似文献   
173.
采用自由分类法探讨了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1)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大小"。这与汉族和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既相似,又存在差异。摩梭人亲属词分类的特点反映了独特的母系家庭和婚姻制度。(2)舅权和父权在摩梭人的亲属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变化。作者对"摩梭母系制是原始母系制的‘活化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4.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Semaphorins为轴突导向和神经细胞的迁移提供导向信息。这些导向分子通过抑制自发的或异常的轴突生长来维持己建立的神经连接,并参与突触可塑性以及中枢神经受损后抑制神经再生与神经细胞的死亡。目前,虽然对Semaphorins在神经发育、成熟及受损不同阶段中的功能己有初步的了解,但Semaphorins其受体多样,尚无法预测Sema-phorins与其受体的结合将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Semaphorins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Semaphorins对癫痫、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症等神经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5.
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形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具有系统有序的相关模式的一组变量的取向,它可作为研究思路、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检验其他结构的法则网络系统,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数学属性,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人际环形模型对于人际特质结构的探讨,对人际相关心理结构的检验,以及对于人际行为的描述和预测,都有其独特的效力,是以五因素人格特质模型为代表的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互补且兼容的模型。本文就人际环形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加以介绍,并用人际形容词量表(IAS-R)的实证数据来演示环形模型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从而对环形模型的数学属性及其分析检验方式加以阐释。最后论述了该模型对于传统人际评价的理解以及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6.
肖二平  张积家  王娟  林娜 《心理学报》2010,42(10):955-969
采用自由分类法探讨了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1)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大小”。这与汉族和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既相似, 又存在差异。摩梭人亲属词分类的特点反映了独特的母系家庭和婚姻制度。(2)舅权和父权在摩梭人的亲属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变化。作者对“摩梭母系制是原始母系制的‘活化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7.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8.
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编码任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在学习阶段,被试进行两种编码操作:匹配判断任务和大小判断任务;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来源判断任务。行为结果发现:在编码阶段,匹配判断任务比大小判断任务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测验阶段,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和“部分旧”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大小判断任务,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条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大小判断任务。测验阶段ERPs结果发现:两种编码任务的新旧效应在200~700ms均有较广泛的头皮分布,而在700~1100ms呈前额皮层最大化分布;匹配判断任务的新旧效应比大小判断任务更大,表现在600~700ms的FPz电极以及700~800ms的Pz、P4电极。由此可见,在来源记忆中,编码任务影响来源记忆,主要表现在后部顶区位置;晚期前额皮层新旧效应不受任务难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9.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0.
邢强  孙海龙 《心理科学》2015,(5):1130-1135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反馈延迟与掩蔽类型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1光栅掩蔽条件下,采用2(类别结构:基于规则vs.信息整合)×2(延迟反馈:500vs.3000ms)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设计,保持延迟反馈时间不变,但改掩蔽类型为黑屏掩蔽。结果发现:(1)光栅掩蔽条件下,反馈延迟削弱信息整合类别结构的成绩,不影响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内隐外显类别结构之间存在分离效应。(2)黑屏掩蔽条件下,信息整合与基于规则类别结构的成绩均不受到延迟反馈的影响,分离效应消失。实验说明“无关因素”掩蔽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知觉噪音与标准噪音在反馈延迟影响知觉类别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COVIS模型理论关于延迟反馈时间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