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dels to analyze dyadic longitudinal data. We start the review with a definition of dyadic longitudinal data that allows relationship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when these models might be appropriate. Then, we go on to describe the three major models commonly used when one has dyadic longitudinal data: the dyadic growth curve model (DGCM), 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 and the common fate growth model (CFGM). We discuss when each model might be used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model. We end with additional thoughts that focus on extensions to new methods being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along with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yadic longitudinal data that might be helpful for future dyadic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识字量测验为工具,综合运用探索性结构方程建模(ESEM)以及非参数项目反应理论中的摩根量表(Mokken量表)和DETECT分析方法,探讨了识字能力的维度。探索性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识字的单维性模型优于多维模型,多维的结果更多的体现出一个难度维度的特征,即字频的作用。Mokken量表分析结果显示,1~2年级和3~9年级测验更倾向于单维量表的特征。DETECT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测验的D值趋近于零,表明识字能力是单维能力。结合三种分析方法,识字能力具有单维性。  相似文献   
993.
默认网络是静息状态活动较强的大脑结构, 它包含的海马和内侧前额叶两个脑区是记忆巩固的关键部位, 同时静息态也被证明伴随有记忆巩固现象, 我们推测默认网络是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核心结构。本研究拟借助同步EEG-fMRI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优势, 研究默认网络参与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神经机制。包括:1)发掘默认网络活动的电生理指标, 应用EEG源定位和跨频段耦合分析, 揭示记忆巩固的动态过程; 2)应用滑动时间窗和模块分析, 研究默认网络参与静息态和睡眠过程记忆巩固的异同, 揭示记忆在昼夜更迭中得以强化的神经机制; 3)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 揭示记忆类型和睡眠阶段等因素对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影响。本研究的开展对阐明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神经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并最终可能为治疗学习记忆相关障碍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4.
死亡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判定的标准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59年2位法国医学家首先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但是什么是脑死亡,以及如何判定脑死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81年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脑死亡的判定指标体系,并被一些国家立法接受.回顾了对死亡判定认识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95.
记忆源检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围绕记忆信息源检测这一二十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着重介绍了有较大影响的信源检测框架理论及其在源记忆错觉和神经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最后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计算任务来探讨脑机制已成为国外研究大脑活动的重要领域。该文阐述了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领域有关计算的脑机制研究。神经心理学及脑损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与计算加工有关。ERP、PET和fMRI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命名与比较、心算、精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任务,其所激活的脑部位有所差异,但是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可能是计算加工的主要脑部位。由于研究材料、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都有可能参与计算加工。  相似文献   
997.
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海燕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4,27(3):684-686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情绪心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趋向。首先介绍了情绪实验研究中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和成像技术应用的发展概况;其次讨论了情绪智力的构成成分和情绪调节研究的进展;再次分析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最后探讨了感情系统的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向葵  张林  赵义泉 《心理科学》2004,27(4):791-795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构了自尊结构的“倒立金字塔”理论模型,该模型由潜在自尊、社会自尊和元自尊三个维度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协调、互相影响。自尊结构模型中的每一层结构的作用都是建立在它下一层结构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这既体现了信息加工系统的经验结构思想,又反映了人自尊系统的特性与机制,同时也更能表征自尊内在结构的驱动性、社会性与调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999.
简要叙述有关意识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同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对意识内涵的理解:意识是大脑整体运动态,是能够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心理现象的大脑"运动态".意识是大脑运动的固有属性,大脑运动的本质功能就是产生意识.意识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同时又是大脑进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00.
Analytical psychology shares with many other psychotherapi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repai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al trauma. The majority of analytic patients come from compromised early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s: they may have experienced neglect, abuse, or failures of empathic resonance from their carers. Functional brain imagery technique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 (QEEG),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y (fMRI), allow us to track mental processes in ways beyond verbal reportage and introspection. This independent perspective is useful for developing new psychodynamic hypotheses, testing current ones, providing diagnostic markers, and monitoring treatment progress. Jung, with the Word Association Test, grasped these principles 100 years ago. Brain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contributed to powerful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neuro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If adequate nurturance is compromised, a range of difficulties may emerg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understand and treat our psychotherapy clients.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and 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and looks at applications of some of these findings (including neurofeedback) in the Jungian psychotherapy dom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