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infant-based measure for assessing infant attachment to a sibling during a modified 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young siblings often form a special relationship and that they prefer to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rather than with an unfamiliar peer. Also it has been shown that older siblings can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the distress of an infant.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has moved from frequency counts of discrete behaviours towards more global measures of the ways in which behaviour is organized. These have tended to focus upon the older child as caregiver o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on child-child interaction during the strange situation. The main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are presen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sibling attachment. Advantages of the new scoring system over previous procedures are that it utilizes ethological attachment theory, it is infant-based, it allows for a variety of infant reactions to reunion with the older sibling, and it focuses on overall patterns of behaviour rather than tallies of frequences.  相似文献   
122.
王沛  王新波 《心理学报》2003,35(1):112-119
初步考察了社会判断过程中样例激活效应存在的条件、作用、强度和指向。被试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年级学生160人。实验结果表明:(1)样例激活效应在强启动和弱启动条件下都存在,而且表现为同化效应。(2)在强启动条件下,样例激活效应表现强烈。进一步讲,正、反样例对高、低效价的靶子都有同化效应,但正面样例对低效价靶子的效应更强;而反面样例对高效价靶子的效应更强。(3)在弱启动条件下,样例效价和靶子效价共同影响着社会判断及其决策过程,样例激活效应明显弱化,具体表现为:①样例激活仅对低效价靶子的判断影响显著,对高效价靶子影响不显著;②从具体样例对高、低效价靶子效应强度的比较看,正面样例对低效价靶子作用更强,反面样例只表现出略微差异。另外,“关联效应”会冲淡样例激活效应  相似文献   
123.
突发性危机情景下抢购现象的发生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1到4月份,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几次因SARS疫情恐慌导致的抢购风潮,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群发性和快速平息的短暂性。这些特点与人们的风险认知机制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唤醒抑制人类认知中的控制性加工部分,但对自动化加工部分起促进作用。人们在危机情景下的快速应对行为主要是自动化的,事前培训和行为习惯决定了自动化反应的策略和方式。由于口传信息的高情绪唤醒水平和操作上的方便易行,恐慌性抢购便被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4.
记叙文时间转换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冷英  莫雷  韩迎春  黄浩 《心理学报》2004,36(1):9-14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和再认探测技术,探讨了间断性时间短语与场景跨度的关系对时间转换的影响,对Zwaan提出的强印象假设与Anderson提出的场景模型进行检验。实验1探讨在与Zwaan实验材料相似长度的场景中人们是否会忽略对较短的非连续性时间标记的处理;实验2探讨在时间跨度较大的场景中,与Zwaan实验材料相似长度的间断性时间标记是否会引起时间的转换。结果表明时间信息的间断性只是产生时间转换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读者在处理间断性的时间短语进行时间转换时还会参照时间短语的跨度与场景跨度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5.
情境意识的理论模型、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境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简称SA)是个体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内部表征。在复杂、动态变化的信息环境中,它是影响操作者决策和绩效的关键因素。文章着重回顾并分析了情境意识的四种研究取向,主要的测量技术,及其在系统设计和评价、人员选拔和训练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6.
个体自身内在行为变异(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行为的变化)蕴含着有关个体特征的大量信息,并且具有时间稳定性。这种稳定的变化模式被称为个体的“行为识别标志”,它刻画了个人行为的稳定性和独特性。相对于特质范式的静止性和流于现象学描述而言,自身内在变异规律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格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过程。作者以模拟情境研究为例,介绍了人格学家在使用系统化、数量化方法揭示上述内在机制和动力过程方面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7.
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物理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规律的探讨一直是空间认知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空间行为,而且为相关的诸如界面设计、虚拟环境等空间认知应用领域(研究)提供支持。该文从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理论、坐标系统模型、空间情境模型和位置记忆的空间类属模型4个方面对当前有关物理环境中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或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8.
鲁忠义  贾宁 《心理学报》2006,38(5):654-662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含有空间信息的语篇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新的实验范式分离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更新过程,对这两个过程在不同时间模式下的加工特点进行分析,考察了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但不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2)时间模式既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又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3)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有显著影响,对空间模型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前后判断的准确性不易受限时的影响,而左右判断的准确性则易受到限时的影响而显著降低,前后方位效应具有稳定性和优势性  相似文献   
129.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同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心理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和宗教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Just as chemistry has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composition of unknown substances, psychology needs, but has lacked, effective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social stimuli. We describe such a method and apply it to identify 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distress cues that serve as signals prompting others to provide social support. This method allowed us to identify 55 such cues. Furthermore, the cues that were salient in the minds of potential support providers depended on their goals. For example, when deciding whether someone needed support, negative nonverbal cues (e.g., distressed persons' fidgeting) were more salient, but when deciding whether one was willing to provide support, cues that suggested a positive outcome for the support seeker (e.g., distressed persons' positive attitude and open-mindedness) were more sal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