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4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01.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应激障碍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文章回顾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急性应激障碍的测评方法、发生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记忆的关系、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2.
军事应激障碍是部队常见的心理障碍,也是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军事应激障碍的评估方法和防治措施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军事应激障碍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并结合过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军事应激障碍的防治措施。目的是为我军制定切实可行的军事应激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维护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903.
“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辉杰 《心理学报》2004,36(1):103-109
对中国17个省市1016人面对“非典”疫情的应激反应作了调查。“高发病率区”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发现,在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有显著差异。而在情绪障碍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揭示,急性的应激反应中,恐慌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防御反应,对疫情的认知则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抑制的作用。抑郁和焦虑作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数,对急性的应激反应产生一定影响,而抑郁与焦虑对急性应激反应有更大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缓冲器与调节器,对SARS应激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高应激反应者的特征。高恐慌者有高抑郁、焦虑和低社会支持的显著特征;高防御者则有显著的高抑郁焦虑的特征,社会支持无差异;高认知者明显地有低抑郁、高社会支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04.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典型相关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1)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也将越严重;(3)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相似文献   
905.
Since the early 1980s,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psychoneuroimmunology has explored the complex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behavior, and the immune system. Taken together, this research has expanded the limits of the questions we can ask about the organism by challenging the biomedical paradigm of the immune system as predominantly “autonomous”. Psychoneuroimmunolog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establishing a biological basis for the ancient idea that the mind can play a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d reviews a number of key findings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of potential relevance to understanding brain‐behavior‐immun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learning, emotions, stress, and the role of sensor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06.
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李虹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3,35(2):222-230
目的是探讨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根据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不同关系,有的放矢地制定干预策略,使大学生在压力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大学校园压力被定义为学习压力,个人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并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一般健康状况和自尊,也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研究问题是:(1)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2)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3)个人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4)消极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同时建立了4个相应的理论假设。研究所采用的是横断和相关设计原则,并采用回溯性调查问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3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了全部4个理论假设。研究结论是: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7.
李金钊 《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该研究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5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单因变量多维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8.
组织政治技能是个体在组织中生存和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研究主要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探讨组织政治技能对个体自身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组织政治技能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非曲线关系;组织政治技能中的处世圆通和面子和谐两个维度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而人际敏锐可能增加个体的工作压力感;自我评价对于组织政治技能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工作压力在处世圆通、人际敏锐和面子和谐三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组织政治技能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感,进而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909.
“Parental resolution” represents parent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ir child’s health condition.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ping strategies between mothers who were resolved versus unresolved to their child’s diagnosis was investigated, and a possibl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se strategies was explored. A strategy aimed at mobilizing the family to acquire and accept help (institutional, formal support) was shown to be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variable, in a way that its more frequent use allowed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better functional status (but not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poorer functional status) to reach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910.
Abstract

Relaxation techniques have evidence-based support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 However, not all relaxation techniques have the same effectiveness or generate the same states of relaxation. For this reason, indica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each of them. Studies into Self-Applied Relaxation Therapy (SART) show that they can decrease anxiety, stress, blood pressure and craving. This study explores to what extent each SART compon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ults found, which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variable to be controlled and whether any of the components are dispensable. Ninety-three university voluntee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ged between 18 and 45; 81.70% were female. Results showed that each of the components had similar efficacy and paradoxical effects on certain participants (8% to 26%). From a clinic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SART can be adapted to the user, and a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components should be designed for each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