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501.
有意遗忘是指个体主动忘记无用和过时的信息,本质是记忆的主动抑制,包括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在定向遗忘中,记忆抑制既发生在编码阶段也发生在提取阶段,脑机制研究支持编码抑制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在压抑遗忘中,think和No-think所激活的脑区不同,No-think引起前额区域的激活增强和海马的激活减弱。未来应开展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的脑机制差异研究,注重记忆抑制和其他心理活动抑制之间的差异研究,关注创伤个体的有意遗忘研究,拓展记忆控制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研究。  相似文献   
502.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 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 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 且社会功能受损, 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 并讨论了其与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的区别与联系。随后, 本文综述了其独立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与正常哀伤、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接下来, 本文对其病理机制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指出未来可考察诊断标准的跨文化适用性、丰富病理机制的理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503.
赵乐  冉光明  陈旭 《心理科学》2014,37(3):567-572
视觉预期是一种运用视觉信息的部分资源和先行资源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的能力。为了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视觉预期的内在加工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研究者更为科学深入地探讨这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本文主要从婴幼儿和成人运动员两方面来阐述视觉预期的相关研究。首先从婴幼儿对物体相关属性和行为目标的视觉预期两方面探讨了视觉预期的类型,然后论述了成人视觉预期的神经机制。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视觉预期相关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注重环境在视觉预期中的作用,从神经网络角度研究视觉预期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504.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与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与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505.
字词语义的加工是否受其它加工过程或操纵手段的控制一直是自动化研究的热点,以往针对英文字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以在该类研究中比英文单词更具优越性的汉字为材料,采用部件搜索任务,通过操纵控制水平的强弱探讨汉字的语义加工是否受控制这一问题。实验一考察汉字的语义是否受浅水平加工和无意识操纵的控制(低控制水平);实验二探讨增强了的控制水平是否能够控制语义的加工。结果在实验一中发现了语义负启动效应;实验二出现了正启动和负启动效应。该结果表明,控制机制并不能阻止汉字语义加工本身的发生,仅能对已经产生激活的语义进行调控,提示汉字的语义加工是不可控的。  相似文献   
506.
积极心理资本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能够对个体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积极心理要素。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四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和多维结构说,并据此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在后果变量方面,主要探讨的是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绩效、幸福感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与调节变量,而PCI干预模型可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宽、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507.
对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 有利于线上和线下企业制定如何补偿和满足消费者触摸渴望的营销战略。迄今, 关于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从信息加工视角、动机视角、决策视角以及先天观视角着手。但这些视角均不能解释为何同一消费者在不同认知体验下在触摸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本文提出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是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的前因变量。具体而言, 本文发现, 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负性认知体验会导致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增加, 内在机制是为了满足对环境的控制需求(实验1, 2)。本文进一步发现, 当强化消费者的自我价值后, 他们对环境的控制需求下降了, 因此消费者的触摸渴望将不再受个人控制受威胁感的影响(实验3)。最后, 本文还发现, 强化自我价值对个人控制受威胁感与消费者触摸渴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仅在高自尊者(vs.低自尊者)身上出现(实验4)。论文结尾讨论了本文所关注的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视角对已有触觉研究、已有个人控制感研究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08.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 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 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509.
In his 2011 Laszlo, E. (2011). Global bifurcation: The decision window. 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2(2), pp. 36. [Google Scholar] article “Global Bifurcation: The Decision Window” Ervin Laszlo notes that “we have reached a watershed in our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The sciences of systems tell us that when complex open systems … approach a condition of critical instability, they face a moment of truth: they either transform or break down.” (p. 108)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our own vision of this Global Bifurcation. This work stems naturally from the research highlighted in the article titled “Transition to Crisis-Free Development: A Myth or Reality?” that was published in World Futures (Bondarenko, 2014a Bondarenko, V. (2014a). Transition to crisis-free development: A myth or reality? World Futures, 70, 93119.[Taylor &; Francis Online] [Google Scholar]). In our new article, we move forward suggesting that crises-fre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is also very likely, and paradoxically the world is now going through the most challenging transition from one paradigm of development to another. Based on our previou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findings of the Fifth Report to the Club of Rome, we suggest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egaproject featuring a new model of life so as to make the paradigm shift possible, exclud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 up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and foster the achievement of an objectively defined goal of development, and this should reasonably require support from and direct involve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mechanism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suggests coordinating interest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business communities on each level with interests of particular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510.
Michael Ruse 《Zygon》2017,52(2):442-467
Is organicism inherently Christian‐friendly, and for that matter, is mechanism inherently religion nonfriendly? They have tended to be, but the story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intertwined metaphors of nature taken as an organism, versus that of nature as a machine, reveals that both metaphors have flourished in the endeavors of philosophers, scientists, and persons of faith alike. Different kinds of Christians have been receptive to both organicist and mechanistic models, just as various kinds of nonreligious scientists have been receptive to both holistic and machine metaphors. Although, it is true, organicism has been generally more attractive to persons of faith than mechanism (and vice versa), an overview of the rich and varied history of allegiances to these metaphors—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alike—shows that debate is much more interesting and complex. A brief inspection of conversation surrounding recen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shows that this debate between metaphors is still very much alive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