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3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16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62.
世纪之交中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704篇发展心理学的论文题录(1997年-2003年)进行了计量学分析,发现:发展心理学研究集中在社会认知与交往、智能与思维、个性与人格发展三大领域,品德心理、心理健康及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有一定进展,而动作与活动、生理发展、感知觉和老年化四个领域相对不足;研究对象以幼儿、小学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对人生两极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形式以合作研究为主,但合作的形式和范围有待拓展;研究机构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研究力量地区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963.
964.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65.
研究了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的条件下,受试者分辨随机点阵立体图对的立体视敏度(最小视差).结果表明:(1)在亮度对比条件下,立体视敏度随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加,10%的对比度即可引起立体视知觉,对比度大于30%时达到饱和;(2)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当双眼分别接受不同颜色的等亮度立体图刺激时,与亮度对比条件相比,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无明显差异;(4)当受试者双眼分别接受由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形成的立体图刺激时,只有当颜色对比图中图形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超过等亮度值38%以上时,才能形成立体视知觉.以上结果提示,大、小细胞系统(包括斑点系统与斑点间系统)均参与立体视知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966.
967.
探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自我同情量表对普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206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通过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同情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68.
以910名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且存在学校类型、年级的差异,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更低;高二、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2)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前者作用更大。(3)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因素是社会压力和希望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69.
基于运动员退役过程理论,对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和生活心理状态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索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的意识与心理状态变化。通过对789名运动员(现役运动员540人,退役运动员249人)的退役意识和生活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发现运动员的退役意识主要反映在运动员角色和退役准备的认知方面,当运动员角色的认知下降时,退役准备的认知会上升;在生活心理状态的评估方面,有退役想法的运动员要比无退役想法的运动员差;现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退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现役运动员反映了较高的生活焦虑,而退役运动员反映了较高的孤独感;分析进一步发现,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普遍感到缺乏社会支持。基于以上这些发现,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讨论了我国运动员退役的意识与心理现状 相似文献
970.
为探讨全纳教育教师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全纳教育教师共378名为被试,使用职业使命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工作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幸福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全纳教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使命感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积极塑造全纳教育教师的职业使命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提升全纳教育教师的工作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