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2篇
  39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量从“能力”角度来探讨个体早期数学发展的研究仅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忽略了可能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相关的方面。近年来, 数学认知发展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自发数量聚焦(Spontaneous focusing on numerosity, SFON), 即个体对环境中数量相关信息自发注意的认知倾向。SFON被视为其他数学聚焦倾向概念的基础, 但与自发数字聚焦(SAN)、自发阿拉伯数字聚焦(SFONS)和自发数量关系聚焦(SFOR)之间的联系仍需进一步明晰。作为数学表现的领域特异预测因子, 个体SFON的发展轨迹和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未来可从数学动机、数学焦虑等角度进一步探讨SFON的作用机制, 改良与创新SFON测量工具, 同时需深入推进家庭和学校场合的SFON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72.
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小学生数学元认知问卷,对508名乡镇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成绩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学焦虑显著负向预测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元认知显著正向预测数学成绩;(2)在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起链式多重中介的作用。因此,数学焦虑除了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或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而且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通过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文章讨论了上述发现的理论及教育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73.
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华  庞丽娟  陶沙  陈瑶  董奇 《心理学报》2003,35(6):810-817
从北京市10所幼儿园中选取234名3、4岁的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考察。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1)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具体讲,数、计算、测量、空间/几何和模式认知能力五个维度共同解释着儿童早期的数学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具有稳定性,但是结构模型并不完全一致,某些项目的解释率有所不同;(3)男、女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模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4.
幸福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偏差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包括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这三者有极其重要的本质差异,导致决策偏差和非理性。本研究运用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从行为层次—信息加工层次—脑神经层次三个层面,立体地开展幸福感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研究。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1)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的本质特点和行为规律;(2)三种体验效用产生偏差的认知心理机制;(3)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偏差的脑神经机制。通过系列研究,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在人类判断与决策过程中,预期、即时和回忆三种效用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2)三种体验效用出现偏差的信息加工特点和脑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3)三种效用的偏差规律及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对决策理论研究的发展是一个贡献;对政府管理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避免\"牺牲体验追求指标\",解决\"幸福悖论\",同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6):1383-1387
摘 要:本研究基于个体倾向和情境的双重视角,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探讨不同移情能力的个体在真实性不同情境中的移情反应。结果发现: (1)移情能力高、低分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情境真实性高、低两种情境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某些具体的移情反应上,移情能力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4)性别差异不显著。属个体倾向范畴的移情能力对移情反应具有显著影响,情境对移情反应的影响与移情能力有关,移情能力高的个体对情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6.
陈俊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3,35(3):370-378
运用情境模拟的方法,对中小学生对父母管教信息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倾向进行了研究。被试是616名中小学生。结果表明:(1)小学中年级以上学生对家长管教信息的情绪有较准确的认知;(2)不同管教信息的教育效能有优劣之分:诱导教诲最能引起被试的正面反应,其次是困扰担忧,伤心失望能引起部分学生的顺从反应,愤怒批评易引起子女的消极情绪和对抗行为。(3)父亲发出的管教信息比母亲更具权威性,更易引起子女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倾向。(4)学生对家长管教信息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小学生比中学生更易接受、顺从家长管教,女生比男生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与服从行为。(5)被试的认知评价与其情绪反应、行为倾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学生对父母管教信息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管教信息的认知。如果学生的认知较为积极,更易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77.
The graph space of P ( RN | RL ) vs. P ( RN ), probabilities of recognition given recall and overall recognition, is the setting for the Tulving-Wiseman (TW) function of recognition failure research. According to Hintzman (1991, 1992), the moderate scatter of data points about the TW curve is an artefactual regularity caused by a mathematical constraint when P ( RN ) < P ( RL ). However, both constrained and unconstrained (when P ( RN ) ≥ P ( RL )) points conform equally well to the TW func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unobserved fact that the location of both kinds of points is determined by the same mathematical rule. Hintzman's claim that there is no regularity in the data plot when P ( RN ) < P ( RL ) other than that produced by the constraint is not supported by this study. He based his claim on an incorrect use of the measure of dependence (association) called gamma. The graph space corresponding to gamma is that of P ( RN | RL ) vs. P ( RN | nRL ), as shown by using the Bayes function (Bayes' theorem). The margin-free measure gamma is a function of two thetas, theta being a margin-sensitive measure of dependence that is the parameter of the Bayes function. The variance of gamma reflects the fact that it is compounded of the theta variances, so a margin-free measure is obtained at the expense of greater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78.
Incentive theory: II. Models for choice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9.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青少年(n=20)与创伤控制组(n=20)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特点以及习惯化倾向.在线索提示任务中,图片的呈现时间为100ms、500ms和1250ms.研究表明:(1)在时间进程上,当图片呈现100ms时,创伤控制组对地震图存在注意警觉;当呈现时间为500ms时,两组被试对负性图和地震图存在注意回避;当呈现时间为1250ms时,PTSD组对负性图仍存在注意回避、对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均消失.(2)在习惯化倾向上,当第六次呈现威胁图片时,PTSD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而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回避仍未消失.  相似文献   
80.
题库优化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库优化设计是指在题库建立前确定一份最佳的题库开发蓝图,使题库更好地服务于组卷。目前,在线性计算机化测验的情景下,题库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法、成本函数法;在计算机适应性测验(CAT)情境下,题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影子测验设计法、p-优化设计法。文中首先介绍这些优化设计法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然后评述当前题库设计研究的局限,指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