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2篇
  39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This paper argues for two related theses. The first is that mathematical abstrac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and hence understand certain phenomena, an enterprise that extends well beyond simply representing those phenomena for the purpose of calculating/predicting their behaviour. The second is that much of our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natural selection has resulted from the way it has been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I argue for these claims by tracing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natural selection from its early formulation as a statistical theory to its later development by R.A. Fisher,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population genetics. Not only did these developments put natural selection of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ut its mathematization changed the way it was understood as a biological process. Instead of simply clarifying its status,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were responsible for redefining or reconceptualising selection. As a corollary I show how a highly idealised mathematical law that seemingly fails to describe any concrete system can nevertheless contain a great deal of accurate information that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far beyond simply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Margaret Catherine MorrisonEmail:
  相似文献   
242.
Quine's views on indispensability arguments in mathematics are scrutinised. A weak indispensability argument is distinguished from a strong indispensability thesis. The weak argume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riterion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 holism and a mild naturalism. It is used to refute nominalism. Quine's strong indispensability thesis claims that one should consider all and only the mathematical entities that are really indispensable. Quine has little support for this thesis. This is even clearer if one takes into account Maddy's critique of Quine's strong indispensability thesis. Maddy's critique does not refute Quine's weak indispensability argument. We are left with a weak and almost unassailable indispensability argu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43.
通过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并借助于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初步讨论了一般谋略方法的产生和起源,以及谋略对策的系统核心元素结构;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应用中的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244.
在疼痛领域,基础研究传统上主要关注疼痛的感觉维度和诱发痛的机制,对疼痛的情绪维度和临床上更常见的自发痛研究较少,这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脱节.条件位置范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条件位置范式是研究药物奖赏和成瘾的经典范式.近10年来,它开始被应用到疼痛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条件位置厌恶范式研究疼痛情绪、应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自发痛机制以及进行镇痛药物筛选.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提出了未来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245.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今社会中, 越来越多的儿童接受音乐训练, 试图通过音乐训练提高认知能力。针对认知活动中的语言能力、空间能力以及数学能力, 探究音乐训练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试图为音乐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音乐训练与认知能力的关系较为复杂, 但是, 音乐训练与个体的语言知觉和产生能力以及空间视觉化能力都存在正相关, 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这些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46.
128名大学生被平均分成四个组,分别接受情色文字刺激、非情色文字刺激、情色图片刺激与非情色图片刺激,考察不同材料的情色信息会对性倾向印象形成产生怎样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情色文字对性倾向印象形成产生显著的正向启动效应,而情色图片对性倾向印象形成的启动没有呈现出单一方向的显著效应;男性对他人的性倾向印象形成要显著高于女性,但性别因素不对启动效应产生中介影响;接触容易令人产生性联想的情色刺激会导致个体更倾向于以性的或情色的眼光看待他人。  相似文献   
247.
钟毅平  黄柏兰 《心理科学》2013,36(5):1031-1036
采用错误再认范式,考察了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1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空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判断特质词是否在前面的行为句中出现过,以探讨自发特质推理形成情况。结果表明,与近空间距离相比,被试对远空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2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时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被试反应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与近时间心理距离相比,被试对远时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结果提示远心理距离比近心理距离更利于自发特质推理,并在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8.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249.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对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进行修订。根据我国文化背景和青少年发展的具体状况建立了理论构想,并进行了四次测查,根据第一次测量结果在依从维度上增加了三个项目,增加了反向问题,对所有项目的表述做了必要的修改。又根据随后的测查结果删除了利他维度上的两个项目,修订后的PTM六个分量表——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紧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8、0.778、0.755、0.738、0.726、0.56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494、0.758、0.801、0.800、0.789、0.803。量表的修订结果与Carlo在美国的修订结果较为接近,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250.
周新林  张梅玲 《心理学报》2003,35(5):649-655
探讨的问题是部总知识是否制约着算术文字题的解答过程。小学4年级学生(192人)和大学生(178人)被要求解答一步加法文字题。实验结果发现,正确列式方式受到已知客体集合具体特征的系统性影响,尤其是随着年龄的提高和练习程度的深入,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这是部总知识作用假设所不能解释的。现根据集合在心理表征中的位置和表征强度解释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