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通过3个实验考察语音反应方式下情绪效价对空间Simon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空间Simon任务范式考察语音反应方式下空间Simon效应的存在;实验2增加刺激的情绪效价维度,采用同样任务考察无关情绪效价对空间Simon效应的影响;实验3在实验2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情绪效价为相关维度时对空间Simon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音反应方式下,只有当情绪效价为相关维度时,才会对空间Simon效应产生影响,且该影响主要表现在积极效价对认知控制的促进作用而导致空间Simon效应减小或消失,此结果与极性编码一致性假说一致,也拓宽了躯体特异性假说,扩展了以往对情绪影响空间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2.
晏碧华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5,47(2):212-223
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是判断两个运动客体哪个先到达指定目标, 可用来评估个体动态空间能力。采用RAT任务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 寻求发现两组在运动客体特征和视觉空间运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上的处理差异。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考察客体颜色、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对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客体颜色不影响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 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影响判断; (2)控制组对显示屏上从左到右的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好于从右到左任务, 大速率任务判断更好, 对大客体快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 且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会使控制组判断更难, 运动背景中的目标线特征改变使控制组判断绩效降低; (3)和控制组比, 飞行员反应快正确率高, 其快速判断优势集中体现在从右到左运动以及小速率任务上, 且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速率上的反应时均无差异, 飞行员的处理优势还表现在不受客体大小、视线方向改变和目标线特征改变的影响。结论:飞行员能在变化的空间中准确处理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时间等运动信息, 能分离客体大小、背景、运动方向等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影响, 在运动空间中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3.
陈洁彬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5,47(2):176-189
采用回指解决方法,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路径转弯对空间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机制。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 读者在建构含有路径转弯的语篇时, 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路径转弯效应。总体趋势为当语篇的空间描述简单(转弯次数<2)时, 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会随着转弯次数的增多而增长, 但当语篇的空间描述复杂(转弯次数>2)时, 不仅不再出现路径转弯效应, 反而出现了该效应的反转现象。实验3借助眼动仪监测, 运用语篇与主人公行走路线同步动态呈现模式, 让被试实时追随主人公行走路线, 控制转弯次数和路径距离, 以当前位置与回指地点间的直线距离为自变量, 探究读者在空间描述复杂时建构空间情境模型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阅读空间描述简单的语篇时, 读者建构的空间情境模型是路线型的, 通过逆向搜索的方式进行回指解决; 当语篇的空间描述较为复杂时, 读者倾向于建构地图型空间情境模型, 以俯视的视角通过空间搭桥寻找空间最短直线距离进行回指解决。  相似文献   
174.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175.
通过3个行为实验,以44名大学生或研究生为被试,考察了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不同言语命名难度的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研究发现:无论记忆对象是言语命名困难的客体信息,还是言语命名容易的客体信息,无论探测刺激是图形形式,还是词语形式,言语次级干扰任务都对客体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但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信息保持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客体工作记忆自动、强制性地使用言语编码和保持机制,而空间工作记忆信息的保持是否由言语编码参与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6.
返回抑制对工作记忆储存和目标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陈彩琦  张阳 《心理科学》2005,28(2):281-284
将线索一靶子范式和N—Back变式结合,以工作记忆的记忆错误和侵入错误数为指标,探讨了返回抑制与工作记忆的储存和加工之间的关系,并对返回抑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当记忆项目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时,两种错误数均显著高于出现于非线索化位置的情况,但侵入错误的抑制效应只出现于长SOA条件。这揭示了返回抑制既影响工作记忆的储存又影响对任务目标的维持,也为返回抑制的注意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7.
运用顺序回忆方法考察分组对系列项目时间和空间信息学习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简化时间上的分组,或事先告知被试分组规则的情况下,分组是否会有助于时间顺序信息的学习。结果发现,这两个操作对时间顺序信息学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实验二考察了垂直维度上不同形式的分组对空间位置信息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分组方式对空间位置信息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同。本研究支持了时间和空间两类顺序信息学习的内在过程不同,不应该用同一理论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8.
采用整体检测的变化察觉范式,探讨客体的相似性对客体—空间型认知方式个体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在不相似客体的视觉工作记忆表征任务中,客体型者在长延时条件的成绩优于空间型者,而在相似客体的视觉工作记忆表征任务中,两者无差异;ERP结果显示,在不相似客体视觉工作记忆表征任务中,与客体型者相比,空间型者在大脑皮层诱发出更大的负SP。以上结果表明,客体型者比空间型者对不相似客体视觉工作记忆加工具有优势,其潜在机制可能在于,客体型者对不相似客体视觉工作记忆表征时的神经活动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79.
张忠炉  邢强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19,(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180.
It was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picture presentation might be influenced by the content conveyed through text and pictures and the way in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between them. Ninety‐nine students learnt in five between‐subjects learning conditions (i.e., text with spatial contents plus pictures, text with visual contents plus pictures, only text with spatial contents, only text with visual contents, only picture) about a tourist centre and a holiday farm. Results showed that pictures (i.e., maps) were beneficial for learning if spatial knowledge had to be acquired, but did not support learning when non‐spatial, visual knowledge had to be acquired. Furthermore, a high overlap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ext and picture was helpful,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learning is a text‐guided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ing non‐spatial visual information, a high text‐picture overlap did not influence learning, probably because text alone was sufficient for acquiring visual knowledg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