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2篇 |
免费 | 241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16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旋转任务中3~5岁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讨3~5岁儿童在对空间物体位置进行编码时,能否有效采用心理旋转策略或根据物体\"位置关系\"来判断物体方位。实验采用3×4混合设计,在旋转条件下研究上述问题。结果表明:(1)在策略方面,儿童对心理旋转的使用要显著优于利用位置关系进行判断;(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旋转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时进步尤其明显;(3)3~5岁儿童均不能自动利用位置关系对物体位置进行编码,但5岁儿童经提示后可采用此策略。 相似文献
262.
探讨当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名被试平均分配到直觉、分析和直觉后分析三种条件下考察其逃生决策。结果表明:(1)信息直接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以及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均差异显著且趋势相同;(2)信息隐含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差异显著,但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差异不显著。结论:当信息直接呈现时个体的逃生决策存在顺序替代;而当信息隐含呈现时存在反顺序替代。 相似文献
263.
264.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方法, 从体验认知的角度探索了汉语简单否定句的动态理解过程。以具有对立谓词的汉语陈述性的肯定句和否定句为实验句, 以与否定句的两种状态相对应的图片为实验图片, 并构成句子-图片匹配/不匹配两种匹配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1在以250 ms为间隔时间的条件下,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有显著的匹配效应; 实验2以750 ms为间隔时间, 则未表现出匹配效应, 而实验3以1500 ms为间隔时间,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又表现出显著的匹配效应。实验结果证明, 具有对立谓词的简单的汉语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 并不像两步模拟假设所设想的那样遵循着先模拟被否定状态再模拟实际状态的顺序, 而是在理解的初期就完成了对事件的实际状态的模拟。 相似文献
265.
以往研究表明幼儿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路标等非几何信息,主要依赖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即使能利用路标信息,也只是建立了靶物体与路标之间的直接联结,而不是用于空间再定向。本研究在矩形房间的四角设置颜色不同的档板作为路标线索,以平均年龄为3.5岁的幼儿为被试,结果发现,在几何信息与路标信息同时存在的情形下,幼儿可以整合利用空间中的几何信息与路标信息;即使只有路标信息,幼儿也能依赖路标信息结合左右方位感准确地再定向,这些结果表明幼儿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中的路标信息以重新确定自己的方位。 相似文献
266.
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指当读者正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 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或词n+2)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信息, 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探讨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机制, 成为阅读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进展, 包括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范式, 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的信息类型、不同类型信息预视加工的时间进程, 以及空间上获得预视信息的范围。最后提出中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67.
对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是减少干扰影响、保护脑内信息加工的重要机制。它既是研究感觉运动门控的模型, 也是探究精神分裂症机制的模型。前脉冲抑制可被选择性注意和情绪等高级认知活动所调节。本论文工作围绕着恐惧条件化和知觉空间分离去掩蔽(空间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前脉冲抑制多层次化的自上而下调节, 在大鼠行为模型、神经通路、神经电生理机制等几个层次上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并引入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模型, 证实早期社会隔离饲养对前脉冲抑制注意调节的破坏影响。本论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认识正常情况下脑在复杂刺激场景中的信息加工机制有重要意义, 以感觉运动门控认知调节功能缺失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也将推动精神分裂症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8.
269.
270.
利用128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20名正常被试完成不同负荷客体任务时的皮层慢电位(slow cortical potentials,简称sp成分),实验发现:背侧前额叶在刺激呈现后的700ms到1400ms出现记忆负荷效应,高负荷任务诱发的sp成分显著负于低负荷任务;低负荷任务诱发的sp成分在左前额区(500~1800ms)、左前额-中央区(700~1800ms)、左中央-顶叶区(1000~1400s和1800~4800ms)、右前额区(1800~4800ms)和右前额-中央区(1400~4800ms)显著负于高负荷任务,出现记忆负荷效应,但这种负荷效应在左右大脑半球所反映的心理意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