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5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5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542.
Many models of the Simon effect assume that categorical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underlie the phenomenon. The present study tested this assumption explicitly in two experiments, both of which involved eight possible spatial positions of imperative stimuli arranged horizontally on the screen. In Experiment 1, the eight stimulus locations were marked with eight square boxes that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a trial. Results showed gradually increasing Simon effects from the central locations to the outer locations. In Experiment 2, the eight stimulus locations consisted of a combination of three frames of spatial reference (hemispace, hemifield, and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fixation), with each frame appearing in different timings. In contrast to Experiment 1, results showed an oscillating pattern of the Simon effect across the horizontal position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grouping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Simon task. The locations seem to be coded as a single continuous dimension when all are visible at once as in Experiment 1, but they are represented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lateral categories (“left” vs. “right”) with multiple frames of reference when the reference frames are presented successively as in Experiment 2. 相似文献
543.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 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 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 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 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 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44.
研究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范式,探讨了三维图形在视觉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时程。实验一的三维图形由不同颜色、形状组成,实验二的图形由不同颜色、图案组成。两个实验的结果均发现:被试的正确率随刺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 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刺激消失后,不论是客体信息还是空间信息,均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退,且客体信息衰退的速度比空间信息快。总体来看,三维图形的客体和空间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满负荷条件下能保持大约3~5秒的时间。 相似文献
545.
采用具有不同深度信息的剪影和图片刺激为材料,要求被试完成形状判断任务,探究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中客体刺激呈现于屏幕中央位置;实验2进一步增强了刺激空间呈现的左右位置倾向;实验3则通过交叉手的范式分离了反应位置和反应手不同的编码对一致性效应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剪影刺激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图片则没有;而当刺激的空间位置信息显著时,剪影和图片均出现了一致性效应,这一效应在反应位置和反应手编码分离后仍然存在。因此得出结论: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解释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6.
为探究情绪效价与空间动作的隐喻联结如何影响中国成人及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对外语情绪词的学习,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根据情绪效价将新学习的实体外语词卡放在对应空间位置。测试阶段采用二选一迫选任务,记录新词学习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成人组还是儿童组被试,隐喻一致组在测试阶段中对所学外语词的再认反应时均快于隐喻不一致组和控制组。研究表明,成人和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均存在情绪效价–空间动作隐喻联结的心理表征,并且该联结可以影响成人及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外语情绪词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47.
言语的情绪信息(情绪性韵律和情绪性语义)具有去听觉掩蔽的作用, 但其去掩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 采用主观空间分离范式, 通过操纵掩蔽声类型的方式, 分别探究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去信息掩蔽的机制。结果发现, 情绪韵律在知觉信息掩蔽或者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 均具有去掩蔽的作用。情绪语义在知觉信息掩蔽下不具有去掩蔽的作用, 但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具有去掩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有着不同的去掩蔽机制。情绪韵律能够优先吸引听者更多的注意, 可以克服掩蔽声音在知觉上造成的干扰, 但对掩蔽声音在内容上的干扰作用很小。言语的情绪语义能够优先获取听者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 具有去认知信息掩蔽的作用, 但不具有去知觉信息掩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8.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有研究表明Pip-and-Pop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感觉整合,那么Pip-and-Pop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2)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对侧条件没有发现Pip-and-Pop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Pip-and-Pop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Pip-and-Pop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49.
人类如何处理并交换空间信息是现有空间认知领域的热点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涉空对话实现的。在涉空对话中存在着表征对齐现象, 互动双方在对话中会实现空间术语、空间参照系及空间视角等表征的对齐。空间场景物理特征和人与人的协作都会影响表征对齐的程度, 而实现表征对齐的生理基础是对话双方神经活动的一致性。未来可继续探究表征对齐的作用机制, 如与个体空间偏好的关系, 以及合作伙伴特征如何影响表征对齐的程度等。 相似文献
550.
为了得到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空间活动问卷,本研究以2988名大学生为对象,对Cherney和Voyer(2010)开发的空间活动问卷进行修订。根据多元方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到了能够反映游戏活动的空间成分和性别偏好的8个因素。进一步缩减条目得到了25题的中文版空间活动问卷,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男性化的–空间的、男性化的–非空间的、女性化的–空间的、女性化的–非空间的和中性化的–空间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精简后所得到的5因素模型,信效度指标良好。中文版空间活动问卷因素结构清晰合理,是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可靠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